
作者丨姚单
编辑丨余快
3D打印领域,可能即将诞生新的爆款。
Snapmaker U1 众筹一上线,就以不到三天时间突破1000万美元的众筹成绩,刷新了3D打印机众筹的全球纪录。
创投圈有个共识,消费级3D打印机行业只有两种玩家,一是拓竹,二是其他。
错过拓竹,是众多投资人的遗憾。一级市场也一直都在找能站在拓竹旁边的标的。
拓竹让市场看到了3D打印背后巨大的市场空间,但领先市场几个身位的拓竹,也让基金们压中「下一个拓竹」的希望渺茫。
如今,市场似乎在这个创业数年、有过低谷的团队上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一级市场的反应最为敏锐,他们蜂拥而上,给了这家公司翻倍的估值。“Snapmaker 收到了十几份来自头部机构的TS(投资意向书),募集金额显著超出预期。”一名投资人表示,在新品众筹前,Snapmaker的融资并不理想,但后来已经成为神仙打架的项目,多家美元基金的大合伙人亲自下场抢项目。
是下一个拓竹,还是追随者?
至少就目前而言,Snapmaker并不甘于做后者。
凭什么出圈
一名知情人士告诉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Snapmaker内部没想过上线众筹会这么爆,这是超预期的。至少Snapmaker为这次众筹投入的钱并不算多。
一款新品就让市场刮目相看,Snapmaker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在拓竹之下引起轩然大波?
Snapmaker U1爆火最大的亮点就是产品定义的创新——国内第一家定义多工具头概念的玩家。
最新一代产品——Snapmaker U1 预研于2023年,创新性开发了3D打印独立四头并联系统,产品结构参考多色笔。此前,国内尚未有一家3D打印机公司将这个方案应用到产品中。
面对拓竹这一强劲对手,Snapmaker是行业内第一家敢于创新且创新初步被验证的玩家。
简单说,是因为Snapmaker解决了两个核心痛点:换色效率低和材料浪费。(如你已体验这款产品,欢迎添加微信 ydinitialheart 交流)
先看换色效率。
拓竹的高速增长,安克UV打印机的破圈,都验证了DIY赛道存在强烈的市场需求、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市场依然存在两大行业痛点:多色打印和高速打印,打印换色效率低、材料浪费问题依旧待突破。
比如,打印同样规格大小的东西,主流多色打印方案中单色打印大约需要4~5个小时,如果是四色打印,大约需要20~30个小时。其中,每换一次颜色大概需要2分钟。
其次是材料浪费。
目前市场主流多色打印方案每次换丝都需要将原本的丝切断,再挤出去,相当于钢笔换色的原理,把钢笔里面的墨水清出去再吸收其他颜色进来,如此,设备中要么存在污染,要么存在材料浪费问题。打印一个50克的零件,浪费高达100~200克的材料。
看起来最没有科技含量的材料,却是目前打印行业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自从桌面级打印机问世之后,品类爆了。两三千块钱一台的打印机,挣的不是打印机的钱,而是耗材的钱,一台打印机能让用户花费几千、上万元的耗材。”一名资深创客说,“复用率高的用户,成本极大,可能一年购买耗材的钱都够再买一台打印机。”
材料浪费之外,也不符合欧美的文化导向。“欧美环保意识浓厚,用户非常反感材料的浪费”。
而Snapmaker创新的地方不在多,而在精准——核心就在于打印效率的显著提升和节省材料。
因产品架构不同,Snapmaker U1一个动力装置搭配4个工具头,相当于小时候用过的多色笔(内有多根笔芯),结构类似“并联”,将原来的“笔芯”收回,再插入另一根“笔芯”。
Snapmaker U1 巧妙设计了270mm³的空间,据称既能满足绝大多数用户对主流尺寸(250~300mm³)的需求,又能避开工具头占空间的问题。
因此,Snapmaker 5秒就能换完打印头,5-6小时就能完成原本需要20-30小时才能完成的四色打印。效率高,不浪费。
再者,是结构设计能力。
四个工具头的设想并不难,难的是能让产品落地的结构设计能力。
而结构设计正是Snapmaker创始人陈学栋所擅长的。陈学栋具有极强的极客范,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从小就爱参加各类机器人比赛,动手能力强,有很强的工程师思维。
早在2017年上线的第一代产品,陈学栋就应用了并联式结构,培养了Snapmaker团队对高机械精密度的追求。
作为“中国第一家多工具头打印机”,Snapmaker迅速占领第一批用户心智。
而数据也显示,在Snapmaker的本次众筹中,新老客户五五开,市场认可度非常高。
或因此,Snapmaker对这款产品的预期很高,据称其目标是明年实现10亿元的营收。
多名行业受访者对雷峰网表示,消费级3D打印机行业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10亿元营收目标看起来高但并不难实现。
当然,Snapmaker能成功的前提之一,也得益于拓竹对市场的教育,让市场对多色的需求更加明朗,痛点也足够清晰。“所以这个产品做出差异度相当于有前人做铺垫。”
行业一哥拓竹似乎也嗅到了被挑战的气息。非常巧合的是,在Snapmaker U1上线一周后,拓竹先是发布新品H2S,但随即又发布搭载 Vortek 自动热端切换方案的新品H2C,颇有针对多工具头方案做回应的意图。
这个极为迅速且临时的调整,或许也在暗示Snapmaker给拓竹带来的威胁并不低,前者的热度也因此进一步提升。
早期为何错过黄金发展期?
Snapmaker U1能一炮而红,离不开过去多年的技术沉淀以及所汲取的经验教训。
Snapmaker并非行业新秀,而是一家成立近10年的“前辈”:2016年成立,成立时间甚至比拓竹还要早4年。
早在2017年,Snapmaker就崭露头角。第一代产品主打三合一(3D打印、激光雕刻、CNC),也是最早破圈的产品,第一次众筹,斩获中国出海项目第一名的成绩。
在这一阶段,DIY工具尚未达到破圈的程度,极客和创客是核心受众群体。3D打印、激光雕刻、CNC也是这个群体最常用的功能,故而Snapmaker一炮而红。
2019年,Snapmaker第二代三合一产品众筹成绩785万美元,一度打破全球3D打印众筹项目成绩。这款产品满足了用户对更大尺寸、更高性能的需求。
Snapmaker早期的产品定位非常高端,与创想三维等品牌形成差异化,产品上市之初销量持续增长。自成立至2021年,其已实现2-3亿元的年营收规模,增长极为迅速。该数据在当时颇为可观。
理论上,Snapmaker和拓竹属于同一类型:产品导向型,公司是智能硬件圈最为推崇,也是成功率最高的公司。
然而,前面两代产品现象级的成功,也让Snapmaker产生了路径依赖,给其埋下了隐忧。(如你有不同的见解,欢迎添加微信 ydinitialheart 探讨)
多名知情人士透露,在初代产品破圈之后,Snapmaker认为自己研发的产品就是用户喜欢的,后来在没有深入用户调研的基础上,拍脑袋做了几款产品,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转折点在Snapmaker第三代产品。
第二代产品定价1799美金,价格相比第一代产品799美金翻了两倍,销量反而翻了3倍,整体营收翻了6倍。这款产品对应350尺寸的型号,Snapmaker第二代产品上线了三个尺寸型号,分别是150mm³、250mm³、350mm³。
理论上,一个产品矩阵中,中间价位的产品往往销量最好。“不曾想绝大部分用户都买了350mm³,只有少数用户买了250mm³和150mm³。”一名Snapmaker老员工透露。
于是,Snapmaker在2020年做产品预研时,再次锁定了用户对大尺寸的需求,笃定在第三代产品中做一个更大、更快、更强的设备,定价也跟之提高。
“我们觉得产品更强了,肯定还有一块市场蛋糕。”这种盲目乐观使其很快受到了现实的冲击。
2022年,Snapmaker发布第三代产品,定价3000美金。这代产品,同样是多合一产品:单头双喷嘴,兼容激光雕刻跟CNC,但市场买单意愿不高。
事实上,自2020年末开始,以拓竹为代表的消费级3D打印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从单色到多色打印,实现最快500毫米/秒的打印速度。而当时Snapmaker仅支持双色打印,上限是200毫米/秒,反而处于落后之势。
2022年下半年,加上消费环境低迷,Snapmaker一度陷入困局。在这之后,Snapmaker不得不重整旗鼓,300多号人的团队随之收缩,最终在2023年实现盈亏平衡。
现金流转正后,Snapmaker开始探索新方向。这次的新品能再次破圈,也的确吸取了早年的经验和教训。
雷峰网获悉,Snapmaker U1 出来之前,做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包括针对忠实用户、同时用几家产品的用户,以及去各种3D打印社群加人、发问卷,收集用户反馈。
如今,Snapmaker调整产品定位和策略,并将产品定位聚焦在3D打印,而不是多合一功能。
据了解,Snapmaker团队对产品高要求,有自己的工业设计和研发团队,研发周期较长。
一名创意设计从业者告诉雷峰网,很多客户希望ID短平快,上款的时间压缩到半年、一年。但Snapmaker对研发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坚持,新品U1也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三年磨一剑的结果。
因此U1可靠性也是Snapmaker的亮点,据宣传资料显示,多头切换已经过百万次测试。另外,Snapmaker具备先发优势,拥有大量用户群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Snapmaker,还没到达安全区
一款爆品诞生容易,但众筹之后的稳定交付、规模化生产,需要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要考验其供应链整合能力。
在业内看来,当初Snapmaker的产品理念先进,需要教育原有供应链,如今形式不一样了,它或许能享受到拓竹供应链外溢的红利。
一名供应链人士表示,拓竹已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了重构,将3D打印机中电机电控所使用的所有模组等全部拆分,并按照自身想要的效果倒逼供应链改革。
和大疆类似,拓竹跟大部分供应商签了独供合作协议,这些供应商不得与其他打印公司开展合作。这意味着,对于部分复杂度较高的零配件,其他打印公司要找到符合要求的供应商,仍然存在挑战。
事实上,Snapmaker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开发新的供应商。
“Snapmaker在寻找了几家供应商后,最终才解决了部分复杂零部件的供应问题。”知情人士向雷峰网透露。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除了耗材、喷嘴等标准产品之外,其他零部件供应商重叠度很低。
不难理解,近几年消费级3D打印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从多尺寸,到高速打印,再到多色打印,供应链厂商也在进步。在这个趋势下,3D打印玩家均有机会找到优质供应商。
而多工具头的硬件结构对稳定性要求非常高,Snapmaker目前最紧迫的问题,仍是实现顺利交付。
不过,为应对新品量产交付,Snapmaker似乎早有准备。
一名熟悉Snapmaker的人士透露,该公司已经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筹备自建工厂,接下来两三个月就得交答卷。如果不是自己控制生产,恐怕很难大批量交付产品。
事实上,市面上已经传出一些关于代工模式的争议,原因是另一家公司今年的某款现象级众筹产品或因代工厂问题而陷入量产困境。(更多细节,添加微信 ydinitialheart 了解)
一名Snapmaker内部人士透露,今年Q4,公司要完成原先一年的交付量,压力肉眼可见。在办公室基本看不到创始人陈学栋,他年初就开始在工厂做量产工艺工作,现在更是每天都泡在工厂里监督生产。
在上述内部人士看来,当下这个阶段Snapmaker最核心的工作是生产交付,公司迭代了很多生产设备,工人人数也扩大了数十倍。
Snapmaker能否顺利渡过量产大考,虽存在不确定性,但结果也将会在2个多月后见晓。
把握时间窗口,补齐短板
当下的智能硬件圈,产品众筹的成功只是非常前期且很小的一个环节,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还需要做太多。
“多打印头不是行业秘密,拓竹要追也可以很快追上。”一名硬件投资人说,Snapmaker需要把握窗口期,错开竞争。而一旦新品销量可观,拓竹会迅速跟进,会给其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抛开硬件实力,拓竹最大的护城河是软件能力:MakerWorld拥有最庞大的用户群、种类最丰富的模型库;功能丰富的切片软件。这也是Snapmaker需要补齐的短板。
而不管是补齐自身短板,还是应对外界威胁,都需要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大概是Snapmaker今年活跃在资本圈的原因。
好在Snapmaker团队相对不错,产品有亮点,企业估值也比创想三维、智能派等老玩家便宜,得以成为大多数投资机构的心仪标的。
整体而言,Snapmaker的产品定义,是切入他人尚未涉足的应用场景和功能,成功打造出一款产品,在初期实现快速增长。
不过,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产品定义和痛点发掘,其他玩家在1~2年内也能跟随,关键看其能否在这期间快速成长为头部玩家,或者持续出爆品。
我们会持续关注,也期待Snapmaker未来给3D打印带来新的精彩。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智能硬件,后续还将推出系列DIY工具文章,欢迎添加微信 ydinitialheart 互通有无,及时获取行业前沿一手信息。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