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更是信心经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面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实现“十五五”规划蓝图,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信用经济,提振发展信心。
人无信不立,政府和企业更是如此。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公平的维护者,必须率先垂范。要着眼政务诚信,深化政务信用建设。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完善政府失信行为认定标准和失信惩戒措施,解决政府失信、新官不理旧账等重点难点问题。要聚焦经营主体关切,深化“信用+监管”模式,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与披露体系,整合涉企检查事项,最大限度减少对经营活动的干扰,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轻装上阵营造良好环境。
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优化营商环境,某种程度上就是稳预期、强信心、增底气。信心从哪里来?廉洁高效是关键。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又坚守底线,严防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政府部门要更加关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难题,为企业多想一层,把服务做到前面,主动调动各方资源,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做好服务保障,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在润物无声中为企业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推动信用经济建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河北省健全政府违约失信投诉线索归集机制,多渠道受理归集政府违约失信问题线索,实现即时督办、全程跟踪;重庆市大足区上线运行覆盖全区115个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平台,以数字化转型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这些正是筑牢信用根基、增强必胜信心的生动注脚。
展望前路,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集中精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坚实信用让企业“定心”、以坚定信心为企业鼓劲,共同构建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经济秩序,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力、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