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又到了一碰小猫就噼里啪啦的季节”
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秋冬季节
人们除了在摸猫时“噼里啪啦”
在开门、按电梯时也常被静电“突袭”

为何秋冬静电高发?
除了瞬间刺痛
静电还潜藏着哪些健康风险和隐患?
一起来看看
秋冬为什么更容易“带电”
静电频繁产生并非偶然
而是空气、衣物、皮肤
三个主要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
01
空气太干
静电更易积累
秋冬季节,空气湿度显著降低
当环境相对湿度低于30%
空气中的水汽难以传导电荷
原本容易消散的静电
大量停留在物体或人体表面

02
衣物电阻高
静电难释放
秋冬衣物多以化纤材质
如聚酯纤维、尼龙等为主
这类面料摩擦时极易产生静电
又因为其吸湿性差
静电便难以释放
这和猫狗等动物的毛发
容易吸附静电的原理相同

03
皮肤干燥
人体易积累电荷
健康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
维持在10%~20%
此时能有效传导电荷

而秋冬皮肤干燥
角质层含水量会降至5%以下
传导电荷的能力大大减弱
电荷便会在表皮不断积累
这时人就变成了“带电体”
与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金属物体接触
就容易产生静电
别低估静电
这些隐患需留意
静电带来的
可不只那一下刺痛
还有这些影响容易被忽视↓
01
“噼里啪啦”
可能是健康警报
一般情况下
触发静电会加剧皮肤干燥
引发瘙痒、脱皮等问题

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
受到外来的静电干扰可能导致
其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诱发早搏
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房颤

更值得注意的是
频繁静电可能是健康警报
暗示身体可能存在
甲状腺功能亢进、鱼鳞病
维生素A缺乏、肾脏疾病等健康隐患
注意:静电不能作为判断疾病的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02
特殊场景
可能暗藏安全隐患
在加油站、化工厂等易燃易爆场所
静电产生的微小火花
也可能成为危险的“点火源”
加油前务必先触摸静电释放装置
消除电荷,确保安全

△图源:中国石化公众号
除了“防”静电
还要会“放”静电

掌握这些“去电”技巧
与静电和平共处
舒服过秋冬~
监制丨郑弘
制片人丨毕磊
主编丨孙煜祁
编辑丨郑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