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跨境电商行业依旧弥漫着五味杂陈的信号,电商税的严格执行是行业转向的关键信号。双11期间,大量卖家收到短信要求解释数据与此前申报收入不一致的原因。
这将极大地改写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现有规则,牺牲利润去疯狂做单量的中小卖家往往只有几毛钱的微利,这也意味着一旦补税就会面临亏损,许多卖家的最终结局可能只有跑路。
卖家小象告诉雷峰网,现在很多人根本找不到采购发票去抵扣增值税。如果实打实全额交税,成本直接压垮利润。很多卖家账面看着有单,算完税反倒大欠一笔。这一波,肯定要死掉一批。
这只是黑五前,卖家艰难处境的一面。更大的考验,也来自于亚马逊的夹击:根据多位卖家提供的后台截图显示 ,平台系统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写定价规则。
按照新规的定价规则,系统会持续计算过去90天内消费者购买商品实际支付价格的中位数。如果卖家长期依赖折扣引流,其历史售价实际上已是折扣价,那么黑五期间必须要“折上折”。
“我们的15个ASIN突然被系统抓取了历史最低价,原本$29.99的产品,参考价直接被压到$19.99。另外部分产品一直是$24.99标价+ $2 Coupon的组合 ,结果系统把$22.99认定为新参考价。”一位卖家在群里无奈说道。
黑五临近,平台规则收紧和市场竞争带来的多重夹击,让原本的销售旺季变成了“生存大考”。
01 中小卖家的迷茫之路
亚马逊价格体系的崩塌直接传导到销售端 ,单量腰斩成了普遍现象。
“太玄学了,一模一样的产品和广告,别人出单,我不出,亚马逊算法又抽风了?”
黑五前夕,深圳卖家刘云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后台ACOS飙到40%,库存纹丝不动,而FBA仓库账单又弹了出来,比去年涨了18%。他苦笑:“单一年不如一年,要求一年比一年多,费用一年比一年高,铜板一年比一年少。”
小象也有着类似的担忧,“亚马逊这几年流量下滑明显,以前我们黑五销售额能翻5倍,今年可能连预期的3倍都达不到。”
据他透露,如今广告烧钱接近失控边缘,中小卖家广告支出占比普遍超过10%,就连不少大卖也撑不住了,以前还能控制在5%以内,现在基本都飙到8%。利润本就薄如纸,再被广告一抽,几乎只剩下碎屑。
过去几年,不少卖家高喊“逃离亚马逊”,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当真走了之后才发现,别的地方连‘坑’都算不上,那是荒漠。”这句话,道出了当下无数亚马逊中小卖家的集体困境。今年黑五,正是这种矛盾赤裸的缩影。(欢迎相关从业者添加微信 xl120429,一起交流跨境平台。)
这些年,平台对卖家的收割早已不止于规则,广告费、仓储费、配送费等各种费用不断上涨,卖家利润被一点点蚕食殆尽。
此外,平台自身的竞争压力也间接转嫁到卖家身上。面对Temu、TikTok等平台将黑五战线拉长至数周甚至数月,亚马逊不得不延续去年的策略,将促销周期扩展至12天。
战线一拉长,价格竞争从短期冲刺演变为持久消耗。为了维持曝光和转化,卖家被迫在更长时间内通过各种广告活动低价厮杀。
“今年黑五又没得玩了。说到底,黑五还是大卖的狂欢,中小卖家别说吃肉,连汤都可能烫嘴,搞不好还得倒贴。”小象对此评价道。
雷峰网了解到,当前亚马逊流量分配高度集中。头部卖家只要销量正向,就能稳占核心坑位,同类目大卖甚至会集体投广告“抱团取暖”。而中小卖家则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泥潭,站内ROAS持续走低。
外部竞争压力加剧,再叠加平台各种费用、政策“步步紧逼”,一批中小卖家把黑五视为清货窗口,哪怕利润微薄甚至亏本,只求能快速出掉滞销库存节省仓储费。
还有一批卖家此次黑五打算“直接躺平”,杨乐叹气道:“今年黑五我都没报名,也不打算加大广告投放预算,能少亏一单是一单,就看自然单量吧。”
如果说黑五的困顿只是一时的寒潮,尚可咬牙熬过。但对于中小卖家来说,这样的痛苦却是长期存在的。
“在亚马逊靠自己站内跑出高增长已经非常困难,而且平台自身也在收缩,裁员、削减扶持项目。过去那些对卖家友好的政策,其实是市场红利期的产物。如今增长见顶,平台优先保大盘,中小卖家自然被边缘化,所以一批卖家正在退出。”刘云坦言。
面对高压,近几年不少卖家转向Temu、TikTok、SHEIN等平台,试图寻求更高爆发的机会。
其中,TikTok成为一大热门平台。至于卖家们为何看好TikTok电商的发展,这其中有着多重原因。
其一,TikTok的成本结构更具弹性。相比亚马逊动辄15%以上的佣金、连年上涨的物流费用和激烈的广告竞价,TikTok电商目前佣金普遍在5%-8%,且物流和广告费用更低。这意味着,卖家在TikTok上的可操作利润空间往往更大。
其二,相比于传统货架电商,TikTok的内容电商模式不仅仅是满足需求,更是创造需求。“TikTok电商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抖音电商,现在就是在等一个爆发的契机。”王全如此感慨道。
但现实很快泼了冷水,这些平台并没有想象中好做,利润稀薄、流量不稳定、规则变动频繁等更是“家常便饭”。
王全告诉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TikTok的流量像“坐过山车”忽高忽低,且平台政策经常变动。王全表示,其相隔一个月开了两家店铺,由于这中间自然流、广告流、达人流等流量逻辑发生了变化,就连平台扶持政策以及店铺页面也不一样,因此第二家完全做不起来。
而转到Temu的卖家日子也不好过。Temu基本全年无休搞促销,各种活动页面弹窗不断,系统频繁推送促销提醒。卖家误点后想取消,流程繁琐。更致命的是,托管模式下平台核价极其严格,产品价格常被压至成本线甚至更低。(欢迎相关从业者添加微信 xl120429,一起交流跨境平台。)
经历一轮试错后,部分卖家发现,其他平台或许能带来短期爆发,但缺乏可预期的利润和稳定生态。于是,骂归骂,卖家还得继续咬牙把货上架亚马逊。“我们现在的重心依然放在亚马逊,其他平台用来清货,顺便给亚马逊引流。”
越来越多中小卖家不再幻想逃离,而是学会与亚马逊共存。他们清楚,尽管亚马逊越来越卷、规则越来越严,但仍是当下利润最高、生态最成熟、最容易赚钱的平台。“我不指望这次黑五一战翻身,但只要利润稳,细水长流也能活。”
02 卖家在迷雾中寻求新出路
回归亚马逊并不意味着困境解除,面对持续的成本压力和竞争内卷,中小卖家开始寻求更稳妥、更可持续性的增长方式。
如今,部分卖家依然没有放弃发展TikTok。
“亚马逊能赚到钱,但TikTok的未来值得赌。目前TikTok的流量波动、政策变动等问题,本质是平台发展初期的阶段性痛点,而非不可逆转的缺陷。我们认为TikTok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所以在重押亚马逊的同时,正加大投入TikTok。”多位卖家告诉雷峰网。
谈到自己的布局思路,王全表示,“我们现在70%的精力和资源放在亚马逊维持基本盘,剩下30%的资源持续加码TikTok,从选品、运营都单独组建了团队,就是想尽快抢占这个平台的先发优势。”
而在布局TikTok等多平台的同时,中小卖家们的打法策略也正从卷低价慢慢转向品牌化建设。
过去几年,低价策略曾让一批卖家在残酷竞争中尝到过甜头,但随着低价厮杀愈演愈烈,无数卖家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越来越多卖家意识到,单靠价格竞争已难以为继,真正的出路在于建立用户信任与产品溢价能力。
这一趋势也得到平台层面的呼应。今年以来,速卖通、Lazada等平台纷纷推动品牌出海。
2025年,速卖通推出“超级品牌出海计划” 提出了“让商家用在亚马逊一半的成本,在重点市场实现更高的成交”的目标,吸引了一批天猫品牌和亚马逊大卖,双11前,多家亚马逊“类目王”大卖,集体将速卖通的备货量翻倍。一位扫地机器人卖家告诉雷峰网,速卖通对品牌的扶持力度颇大,其运营成本只有亚马逊成本的一半左右。尤其在佣金方面,速卖通仅有5%-10%,亚马逊则高达15%-20%。
小象表示,就连亚马逊此次对“历史售价”规则的调整,本质也是不希望所有人挤在低价池里厮杀,因为亚马逊需要的是高净值卖家。
“如果一味卷低价,那不如去做低价商城。平台真正想要的,是能带来长期复购、高客单的品牌型卖家。”
事实上,亚马逊的算法早已在为品牌型卖家铺路。当品牌定位拉高,系统会将其用户画像逐步提升至更高消费层级。换句话说,拥有品牌资产后,后续新品推送的人群质量会更高,转化率会更强。这些新买家往往来自老用户的推荐或复购,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现在在亚马逊上只要往品牌路线转的,盈利压力基本不会太大,我们目前也在做品牌。”刘云直言。
不过,品牌之路并非坦途,“现在新品牌入场太难了,流量贵、信任难建......大家其实都想复刻高价模式,但一个萝卜一个坑,头部品牌已经占住心智,现在也只能是尝试。”小象无奈地说道。(欢迎相关从业者添加微信 xl120429,一起交流跨境平台。)
03 写在最后
真正的理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看清所有选项后,依然把最重要的筹码,放在最值得长期投入的地方。
如今,越来越多亚马逊卖家依旧坚定深耕亚马逊主阵地,积极备货、优化Listing、调整广告策略;一边在TikTok的短视频浪潮中奋力搏击,借内容种草撬动兴趣消费。
尽管亚马逊留给卖家们的利润空间正在缩窄,但它仍是那个最讲规则、最能让中小卖家凭本事吃饭的平台。
于是,左手分出三成资源拓新渠道,右手用七成资源守基本盘,成了当下绝大多数中小卖家最理性的生存之道。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