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雷锋网 / 正文

大疆布局3D打印,招惹了谁?

雷锋网 2025-11-20 01:31:08

作者丨姚单

编辑丨余快

近日,科技创投圈很热闹。

拓竹创始人陶冶发布的一则朋友圈动态,矛头直指大疆。导火索似乎是传闻大疆投资了3D打印领域的同行智能派。

以务实、低调著称的“大疆系”人才,向来极少将内部争议诉诸公共舆论。为什么突然打破“常态”?

3D打印赛道很火热,但基本围绕“下一个拓竹”展开,但大疆的布局,以及此次隔空喊话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这个原本只是产业内的热门赛道,迅速被推向更广阔领域。

大疆为什么布局3D打印?

昨晚,大疆正式做出回应:对3D打印公司的投资信息属实。

要理解这场风波的底层逻辑,首先要看清它所发生的战场——消费级3D打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

从生态维度看,现在依旧是布局3D打印的黄金时期。

各厂商在多色打印、多材料打印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也在积极构建内容生态,利好消费者。

随着AI大模型的普及,建模门槛降低,3D打印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普通消费者原本没有太多建模能力,如今可以借用AI工具轻松生成3D模型。

“在没有3D生成技术出现之前,消费级3D打印公司目标用户可能仅100万人;但3D生成技术问世之后,目标用户规模一下跃升至几十亿人,同时3D生成的门槛几乎降至零。”3D生成厂商肖四表示,AI与3D打印结合是未来趋势,能颠覆C端使用场景,为消费级3D打印带来新的增量用户。

从市场维度看,大疆布局3D打印完全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一领域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增长最快、最大的单品之一。

吴明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透露,大疆一直十分关注各行业的前沿科技和新领域机会,比如早期投资大疆车载,是因为看好智能驾驶的发展前景。此次投资智能派也是这个逻辑,大疆看到了整个3D打印赛道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根据二级市场分析师的推算,目前全球消费级3D打印的年出货量为450万台,与20年前的扫地机器人年出货量相近。未来5年,消费级3D打印机的出货量将增长至2000万台,再过5年将有望增长至5000万台。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3D打印走入家庭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一位3D打印从业者分析,中国市场仅学生群体就有七八千万,家庭渗透率达到10%左右就可能有近千万台的量,全球加起来超过2000万台问题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拓竹作为行业黑马,在2024年利润率就已高达30%,其成功也拉动了整个赛道的增长与关注度。

这样一个拥有广阔市场且由中国企业主导未来的赛道,自然成为顶级资本的“兵家必争之地”。大疆对产业链前沿进行战略卡位,是嗅到趋势后的必然之举。

前有腾讯、美团、追觅等企业布局,后有大疆,消费级3D打印行业迎来更多新鲜的身影,这些企业的布局都会为3D打印市场扩展贡献一份力量。

为什么是智能派?

无论是投资圈视角,还是业内视角,智能派在3D打印领域并非热门标的,之前也鲜少处于行业话题中心。

投资人李华认为,大疆此次投资,更多是产业布局的考虑。

放眼消费级3D打印赛道,拓竹稳居第一梯队,但几乎不对外开放融资,已成不争的事实。第二梯队玩家创想三维赴港IPO临门一脚,更适合二级市场的投资打法。

3D打印作为大单品,既然未来市场需求已经如此明晰,这时候投资头部企业反而不划算。

成立于2015年的智能派,位列第三梯队,去年营收16亿元,估值低于创想三维。但其光固化3D打印机出货量已是行业第一,同时重点投入FDM产品线,整机累积出货量超百万台。

如此看来,智能派在一级市场依然是一个非常有性价比的投资标的。

从智能派近年来的增长态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接近智能派的陈铭透露,在过去三年间,智能派增速维持在40%,收入规模已位居行业第三。预计2025年,智能派将实现约25亿元的营收。随着FDM产品线的丰富,未来增速将继续有望提升。

近年来,智能派持续扩充团队,尤其是在研发端。据称研发团队要全部搬到人才聚集的深圳科技园。不久前,智能派创始人洪英盛曾对外透露,目标是未来三年实现年营收超50亿元,启动IPO计划。

雷峰网获悉,智能派也有在调整打法,从去年开始组建了专门的团队来自己设计产品,有更清晰的产品目标,营销打法上也更激进了。

智能派表现出的决心和野心,或许也正是大疆所看中的。

而且智能派供应链管理能力并不低,中低价格区间的产品能够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同时通过自建生产线确保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此前,一级市场在投资拓竹无望后,试图找到下一个“3D打印界的小米”。但随着深入研究,大部分基金更希望找到“下一个拓竹”,而不是追随者,当时市面上其他头部玩家基本被视为追随者。

快造并联多头的新品众筹霸榜,一级市场在这家公司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美团、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布局。

恰恰在这时候,大疆投资了智能派,这个看起来相对反常的投资动作,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因此,可以看到,大疆并非盲目追逐热点的企业。这一选择本身,就透露出大疆的投资逻辑。

当市场以FDM 3D打印为主流时,市场需要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创新产品来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大疆投资智能派,可能正是看中其在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多元化上的潜力,这更像是一次互补性的价值发现。

在大疆的押注下,一级市场开始分析其投资逻辑,并试图重新理解智能派。部分美元基金甚至向智能派示好,表露其投资意愿。(更多DIY工具行业细节,欢迎添加微信 ydinitialheart 了解。)

因此,某种程度,大疆其实是给赛道加持,让赛道发展更加均衡。头部玩家或许会感到焦虑和承压,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疆的定力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大疆的行业地位与投资动作被推至台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创投圈,“硬件看大疆”已成为一句共识。大疆不仅是一家公司,更被业界称为“硬件创业的黄埔军校”,其培养的人才和输出的方法论,持续滋养着整个硬件创投生态。

这是大疆选拔人才的方法之一,持续吸收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核心优秀骨干,也使大疆各系列产品的产品力和影响力得以延续或突破。

这些人才成就了大疆,大疆也成就了他们。

如今大疆系的创业者们,已成为中国科创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拓竹、正浩、松灵等大疆系企业,均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相应细分领域的龙头,完美验证了大疆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法论的有效性。

大疆的成功,其最根本、也最难以复制的核心资产,并非单一的技术爆款或明星人物,而是一套成熟、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与产品方法论体系。

大疆将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核深植于团队之中:那就是对技术近乎偏执的敬畏、对产品细节死磕到底的务实,以及坚信最终能打动用户的,永远是超越预期的技术体验与产品力。

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工程师文化”与“产品至上”的理念,构成了“大疆系”创业者们共同的风格底色。

无论他们进入哪个细分赛道,都延续着低调务实、专注研发、用硬核产品说话的行为准则。

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使得“大疆系”企业往往不热衷于追逐市场热点或营销炒作,而是选择在喧嚣中沉心打磨,通过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可靠的产品性能来构建壁垒。也许这是此次“小作文”风波会让业界感觉如此突兀的原因。 

这场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

或许,答案不在企业的营销狂欢中,而最终要回到硬科技行业的根本——产品力。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在关键技术上构建了足够的护城河?其产品能否在成本、效率或性能上实现关键突破?

商业的终局裁判是市场,而市场只相信产品与技术的硬实力。

这场意外的交锋,揭开了中国硬科技领域成熟而残酷的一面,但这并非坏事。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而激烈的碰撞中,不断向前演进。

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智能硬件,后续将推出系列DIY工具文章,欢迎添加微信 ydinitialheart 了解。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有名字均为化名。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