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6日消息(记者白德彰)入冬以来,随着多地气温持续下降,我国进入流感高发季节。同时,气象部门也在有针对性地发布流感气象风险预报。流感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气象因素如何影响流感病毒的传播和人体易感性?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柳艳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读。
低温干燥如何成为病毒的“帮凶”?
柳艳香告诉记者,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气象条件主要通过影响流感病毒的存活传播、人体免疫力以及人群活动模式等途径,作用于流感的流行过程。
在低温(通常为4℃左右)和低湿度的干冷环境中,流感病毒在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极端低温或急剧的温度下降,如寒潮天气,常常会成为流感暴发的触发因素。”柳艳香解释说,当温度低于5℃时,流感病毒的传播能力显著增强。
除对病毒本身的影响外,气象条件还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体对病毒的防御能力。柳艳香分析说:“人体吸入冷空气会使鼻腔和气管的黏膜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慢。这会导致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能力减弱,清除吸入病毒的能力下降。”
寒潮导致的气温骤降,会加速人体热量的流失,使新陈代谢难以快速适应,导致免疫力暂时下降。同时,免疫细胞在低温环境下的反应速度也会变慢,为病毒入侵创造了条件。
干燥环境对流感传播产生双重影响。柳艳香表示,相对干燥环境下,空气中水分少,流感病毒颗粒更易通过飞沫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增加吸入感染的概率。同时,干燥空气会使人体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防御能力减弱。
专家建议:关注流感气象风险预报及时防护
记者了解到,基于气象条件与流感传播的内在联系,2024年3月25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全国流感气象风险预报产品正式上线。
柳艳香介绍,流感气象风险预报是基于人体感知度变化研发的预报模型,不同的气温、湿度、风速以及太阳辐射都会对人体感知度产生影响,该模型还会考虑人们对长期居住地的气候适应性、天气变化的短期影响(低温寒潮)以及流感的滞后效应等,从而建立人体感知度与流感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进行流感发病的气象风险预报。
据了解,流感气象风险预报产品划分有“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流感气象风险预报会有不同的防范措施和建议。柳艳香建议,公众可参照相应等级的防护建议,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降低流感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