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忻城县的群众在路过城关镇时发现,昔日“无名无护”的喙核桃树,已挂上印着树种信息、保护级别与管护单位的醒目“身份证”,枝叶在微风中舒展,长势愈发繁茂。
此前,忻城县委第四巡察组在开展常规巡察途中,组员老周的目光突然被路旁一株树木吸引:树干挺拔,叶片形态与常见树种截然不同,透着几分“特别”。他立刻查阅相关资料,确认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喙核桃树,野外种群稀少,繁殖难度较大。可走近细看,这株珍贵树种不仅没有保护标识,周边土壤裸露、杂草丛生,连基础管护痕迹都没有。
“这么稀有的树,要是没人管,遭破坏就太可惜了!” 老周急忙向组长汇报,组员们当即拍摄现场照片、记录位置信息,这株“无身份”的珍稀树种,成了巡察组员们心头的牵挂。
次日,巡察组直奔县林业局,调取县域古树名木保护档案与巡护记录逐页核查,发现这株喙核桃树未被纳入县域保护名录,且全县记录在册的312棵珍贵古树名木,巡护率竟不足30%。经实地查看,部分古树名木标识牌破损、生长环境恶化,保护措施形同虚设。巡察组当即决定找到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了解情况。
“这颗喙核桃树为什么没有记录在册?” 巡察组组长拿着现场照片,开门见山向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发问,“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成了‘漏网之鱼’,全县古树巡护率连三成不到,管护责任到底落实到哪了?”
“是我们普查工作不细致,后续巡护机制也没跟上……”面对巡察组组长的追问,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面露愧色,当即承认工作存在疏漏并表态立即整改。
在巡察组的监督推动下,县林业局立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带着仪器赶赴现场,测量树龄、评估根系与枝叶健康状况,并将其录入县域古树名木保护档案。很快,崭新的身份标识牌挂到在了这颗喙核桃树树干上。
以此为契机,巡察组督促县林业局对县域内的古树名木开展“地毯式”排查,补录遗漏植株,更换破损标识,加大管护力度,让每棵珍稀树种都有档案“记”、有专人“护”、有措施“保”,切实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忻城县纪委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