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如同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活出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即使环境很糟糕,只要一个人能够正常表达攻击性,就能够保护自我不受外界蹂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当孩子接触外部世界时,失去这种依恋会使他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而使孩子胆小。
但是如果孩子上学以后对外界表现出过分“完美”“懂事”“胆怯”,很大可能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在家里,脾气大得惊人。和妈妈顶嘴,对弟弟妹妹呼来喝去,翻脸比翻书还快。
爸妈一说他一句,他能当场怼回几句,搞得全家都不安生。
可一旦出了门,到了学校或者外人面前,立马变脸。
不说话,胆小,做事缩手缩脚,老师点个名都吓一跳,像换了个人。
说白了,孩子在家里发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横得起”;在外面发怂,是因为他不知道能不能“撑得住”。
而这种反差,很多时候不是性格问题,是家庭结构的问题。
家长要反思自己给孩子是否创造了足够安全的生活环境。例如:夫妻之间的吵架、对孩子言语的伤害或者是过度保护孩子,都是有可能让孩子出现这一表现的原因。
如果想要改变,从这五点做起吧!
一、不过分溺爱,做有原则有底线的父母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明确规则,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主动打破规则的执行,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明白,边界感的所在。

二、每天花 15 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聊天,问问他,学校都发生了什么。
三、每周抽时间给孩子拍一段视频,让他听自己的声音,看自己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四、周末邀请孩子的好朋友到家里来玩,给孩子创造多种社交机会和条件,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五、在孩子愿意的前提下,给孩子创造一些上台表演的机会,通过正向的实践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亲测,这几个方法对提高孩子自信心,让孩子变得有原则有担当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