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 | 匠心筑梦 接力前行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7-31 09:35:50
画里有话 | 匠心筑梦 接力前行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今年59岁的牟常有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的一名高级文物修复师,在麦积山石窟从事洞窟文物修复工作已四十年。图为牟常有(右一)在麦积山石窟157窟前指导徒弟李浩亮制作用于塑像修复的木骨架。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清扫石窟、整理工具、和泥、搓麻绳……在麦积山石窟,有这样一位高级文物修复师,59岁的牟常有四十年如一日,指尖在古老壁画剥落处游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通过为石窟“缝补”被岁月侵蚀的千年文脉,让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历经风霜依旧光芒闪耀。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从田间地头踏入石窟幽境,牟常有的蜕变始于最朴实的起点。牟常有从打下手开始,在耳濡目染和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手艺。接过接力棒的他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书籍、钻研工艺与流程,完成了从农民到文物修复师的转变。光阴流转,他的双手抚过二十多座洞窟,并通过自己的倾囊相授,让一批批年轻工匠的技艺日臻成熟。正如牟常有所言,“守护它们,需要耐心和毅力,相信年轻人能够接好接力棒,让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永续。”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牟常有的故事,是中国千万工匠的缩影。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隐姓埋名,到航天城里“拧螺丝的人”用放大镜打磨零件;从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几十年修复古董钟表,到苏州绣娘姚建萍用一根细针、几缕丝线绣出《百鸟朝凤》,等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些大国工匠们用行动证明:所谓“匠心”,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传统的敬畏坚守,是对责任的勇敢担当。小到一枚螺钉、一根导线、一块轴承的打磨,大到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深海探测器等大国重器的锻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激励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匠精神,匠人为要。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和工匠学院建设;推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落实……近年来,随着一项项政策逐步落地,各类技能人才活跃在全国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脱颖而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种精神,代代接力;一种匠心,永在传承。老师傅展现榜样力量,青年人迸发拼搏热情,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在匠心技艺的传帮带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将立足岗位,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谱写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