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记者刘保奇 李晓晓)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浙江在全国是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先行者。10月9日,随着绍兴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意见,浙江省11个设区市均已发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这标志着,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
杭州是全国最早探索“春秋假”城市之一。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春秋假实施20多年,总体来说,社会反响良好,家长评价正面,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分散学习压力、科学减负的作用;二是学生家庭组团出行,有利于增进同学感情,促进亲子关系;三是创造错峰出行机会,成本降低,出游质量提高。
“家长和孩子都喜欢这个政策。”杭州市浦沿小学校长王芳说,任何新教育制度的推行都必然经历认知过渡与实践磨合的双重过程,当制度设计遵循“渐进渗透”原则时,家长将呈现明显的适应性转变,在学校将“全免费”的托管课程与“错峰出行”的研学理念相结合时,家长展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如何合理安排中小学生春秋假?又如何做好中小学春秋假的配套服务?针对这些关切问题,央广网记者采访了学生家长、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和教育部门进行解答。
一问:什么是中小学春秋假?
春秋假,是指在保证全年总教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增设一个短假期,区别于传统的寒暑假。
杭州在2004年便开始实行“春秋假”。据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3月,在全面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杭州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明确在每学年总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将传统的一学年两学期两假期调整为一学年两学期四假期制,实行春假、暑假、秋假和寒假。当年,春假时间为“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前1周,秋假时间为11月的第一周,春假和秋假时间各为7天(含双休日)。
这名负责人说,2005年,对秋假时间进行了适当调整,由原本固定在11月第一周调整为11月份内选择其中一周(含双休日),也可安排在紧接“十一”国庆长假后。
该负责人表示,2011年,针对春秋假时间较长、双职工家庭等存在学生无人照管的现实,在进一步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杭州市对春秋假时间进行了压缩性调整,原则上春假时间调整为3天,一般安排在“五一”假期前;秋假时间调整为3天,一般安排在11月,也可结合“十一”国庆长假安排。春秋假期间,学校可安排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及适当休息,具体由各区、县(市)教育局根据本地教育教学实际自主决定,并报市教育局备案。这一调整延续至今。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目前,杭州市十个区中小学春秋假均结合“五一”和“十一”假期安排,桐庐、建德、淳安在11月份放秋假。
二问:放中小学春秋假初衷是什么?
不久前,《绍兴市教育局等十四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意见》明确,从2025学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式实施春秋假制度,旨在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育教学安排,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据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杭州市探索实施中小学春秋假主要目的,一是调节学制时间,原有的寒暑假过于集中,设置春秋假期,能更好地分散学习压力、调适学生身心,纾解学业压力;二是推进生命教育,春秋假正是春种秋收的季节,能促使学生亲近大自然,看万物生长,充盈学生生命体验;三是夯实家国情怀,饱览祖国壮丽山河,体验市井乡村生活,感受人间烟火与乡土亲情,开展社会实践,能提高学生自理能力与意志品格。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教育部门推行春秋假的核心逻辑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因为,当前我国学生每日在校时间较长,春秋假能为他们创造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是政策设计的主要目的。
“学生在假期中接触自然,会逐渐培养对自然的兴趣,而学校也能借此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特点,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储朝晖说,许多人的成长转折点往往源于某次实践活动、一次亲近自然和一段社会接触的经历,而春秋假正是为这类成长契机提供土壤,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明确学习目的、找到自身关注点。
在他看来,针对部分人担忧“假期影响学业”的问题,需用“整体视角”看待,因为通过春秋假的调节,学生负担得以减轻、心理状态更趋健康,反而能以更轻松的心态投入后续学习,实现“轻装上阵”的效果。从多方面考量,当下推行春秋假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三问:如何合理安排中小学生春秋假?
今年暑假,浙江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面向全省10万名中小学生家长和2.5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89.2%的中小学生家长支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95%的中小学生家长和99%的中小学教师认同春秋假的育人积极意义。
尽管共识显著,部分家庭的现实困境也随之显现。浙江一位初二学生家长表示,他孩子15岁,长期与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得知学校将放春秋假后,他却陷入焦虑,因为家长需正常上班,无暇陪伴孩子。如果让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又担心其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对我来说,反而觉得春秋假是个负担。”上述家长说,他更希望将假期整合到春节中,“不然家长管不住孩子,反而会带来很多压力”。
针对家长的顾虑,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李斌表示,浙江省春秋假推行遵循“因地制宜、弹性安排”原则,不搞“一刀切”。李斌介绍,浙江中小学春秋假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十余个省级部门联合保障推行,尊重区域差异和学段差异,由各市、县(市、区)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弹性安排方案。
以绍兴为例,《绍兴市教育局等十四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意见》强调,各地要结合本区域学生规模和交通实际,兼顾学段差异,“一地一策”研制春秋假实施方案,鼓励错峰出行和小学、初中分段安排;要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确保完成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前提下,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中小学生春秋假;各地各校不得因调整安排了春秋假而增加课程、课时,不得在春秋假期间开展或变相开展违规集体补课。春秋假原则上由家庭和学生自由安排,不宜布置春秋假书面家庭作业。
作为春秋假探索的“先行者”,杭州今年已落地具体实践。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9月28日至30日,杭州十城区按计划实施秋假,与国庆中秋长假相连,形成了11天的超长假期。据抽样统计,十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04.4万学生中,选择出游人数近半。同时,为解决部分家庭实际困难,各地共开设138个托管点,部分中小学生参加了秋假托管。
四问:如何做好中小学春秋假的配套服务?
在储朝晖看来,春秋假制度的实施对家庭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其可行性需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配。家长可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创造更有价值的假期体验,通过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将假期转化为提升综合素质的黄金期。
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当前职工年休假制度尚未全面落实,导致“孩子放假、家长无休”的结构性矛盾。为破解这一难题,杭州市今年创新推出“春假免费托管”服务,在全市设置278个托管点,服务学生7274人,获得家长广泛好评。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题。
为解决春秋假期间确实无法陪同孩子的部分家庭的实际困难,该负责人表示,2025年3月,杭州市教育局制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春秋假实施的通知》,首次推出春秋假“免费托管”服务。同时,要求在春秋假期间学校可合理安排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培训、托管服务等工作。
为保障政策落地,绍兴市也同步推出多项配套举措。按照相关要求,各地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即建立与中小学春秋假相衔接的休假制度,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落实弹性休假、错峰休假等;灵活安排职工疗休养时间,可分批次、分时段开展活动;优先保障有未成年子女的职工调休、补休,方便家庭出行。各地还要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中心、儿童之家等场所和学校优势,在春秋假期间开设“春(秋)令营”、假日营等项目,为带孩子出行难、孩子看护难的家庭就近就便提供公益托管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此外,各地还将提升假期服务品质,面向中小学生及家庭免费或优惠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科技馆等公益场馆与区域,引导研学旅游(实践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优惠提供资源,督促规范开展服务。另外,要做好春秋假期间出行需求预测,督促执行儿童票价优惠政策,强化客运出行安全保障。
五问:春秋假给旅游市场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春秋假为家庭错峰出行创造了机会,出游质量的提高,客观上提升了家庭出游意愿,提高了社会消费总量。以今年杭州秋假为例,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在省内出游,有助于促进省内本地文旅、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均衡发展,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省内消费外溢。
来自携程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出发日期在11月12日至16日期间,出发地浙江的亲子机票订单同比去年增长314%。出发地浙江的亲子机票订单热门目的地Top10分别是:北京、西安、成都、广州、重庆、三亚、珠海、长沙、武汉、揭阳。
对此,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对记者表示,推行春秋假制度能从多个方面给旅游市场带来积极变化。首先,缓解供需矛盾,提升旅游体验。目前,集中的长假模式导致旅游需求在短期内爆发,造成景区人满为患、酒店价格飙升、交通不堪重负的局面。通过设立春秋假,可以创造两个新的旅游小高峰,有效分流集中出行的压力,让旅游资源在全年的分布更均衡。其次,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新消费热点。春季和秋季气候宜人,本身就是非常适合出游的季节。增设春秋假能更好地激发家庭的出游意愿,在旅游游学、户外运动等方面的消费增加,从而充分发挥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在梁建章看来,国内酒店行业的平均入住率本身就不高,如果仅为长假扩容,会进一步推高平日的空置率,对企业来说,这是亏本买卖。春秋假有助于使旅游需求在时间上更平滑,降低行业因大起大落带来的冲击。
六问:该如何探索中小学春秋假?
记者梳理发现,从浙江各地发布的通知来看,杭州、宁波、湖州、金华和台州等地发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
不仅浙江,近期全国多地也密集发文推行春秋假。据佛山市教育局消息,2025至2026学年,佛山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试点春秋假。根据安排,秋假定于11月12日至14日,共3天;春假则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2天,春秋假共计5天。此外,湖北省利川市教育局发布通知,中小学将放春假2天,与清明假期相加,可连休5天。
春假制度在高校层面也呈现多样化探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今年3月17日发布消息,于4月7日至13日放春假。长达7天的春假“停课不调课、不补课不赶DDL(Deadline,指作业、任务的截止日期)”,鼓励学生放下课本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或解锁社会大课堂。此外,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春假时间为4月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于4月26日至5月4日放春假,连休9天。
“我们不能把春秋假简单理解为只是出去旅游,不然会引起学生攀比心理,也给家长造成另一种焦虑。”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说,春秋假不应异化为经济实力的比拼,部分家庭可能因假期衍生额外支出,反而加剧教育焦虑。
在她看来,首先,应赋予地方教育部门更大自主权,避免“一刀切”政策。另外,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如旅游资源分布)、学生发展需求和家长反馈,制定差异化方案。再者,配套开发本地化实践课程,将假期转化为“社会大课堂”。
“理想的假期制度应像量体裁衣,既保障学生身心发展,又兼顾家庭实际承受能力。”樊秀娣说,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形成协同,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个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