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族电影《英雄三元里》北京首映礼隆重举行。青年导演王一诺携领衔主演刘秋实、孙昊、闻雨,主演龚秩、方洋飞、王禹森、李唯通、杨德战、杨环宇、马铁摩等主创悉数亮相。现场展映的“英魂护疆”版海报上,三星旗与抗英民众剪影构成震撼画面,诉说着1841年那段平民抗敌的热血历史。映后来自电影届的专家前辈、学者与影片主创齐聚一堂,引发关于历史与艺术、记忆与和平的深刻讨论。现场全年龄层观众共同观影,影片结束后掌声不绝,更有观众激动表示:“整场下来热血沸腾,代入感很强,多次因为片中的平民英雄热泪盈眶,这部电影拍出了咱平凡百姓不屈的血性,是真正值得支持的电影!”
影片以1841年广州三元里抗英事件为背景,通过艺术创作,贡献了一部中国影史中以人民 群众为主题的银幕作品,以多线叙事勾勒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民众自发反侵略斗争的脉络,串联起一众平凡人物的悲壮经历。彼时鸦片横行,英军倾销毒品,百姓深受其害。随着英军窜扰村落、烧杀抢掠的暴行步步升级,最终点燃百姓的抗争火种。素有威望的萧岗举人何玉成振臂一呼,103乡百姓齐聚三元古庙,以三星旗为号令立下“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誓言,用平凡之躯扛起了民族大义。

主创深谈创作细节 角色故事藏民族血性
映后交流中,主创们真诚分享引发了现场强烈共情。导演王一诺感慨讲到:“最动容的,是杀青后不久,白云区新闻报道称发现了何玉成石碑。在鸣泉居水库清理场地,工人突然看到减水处的石壁上刻着‘道光辛卯恩科第十八名举人何玉成立’。似乎冥冥之中百年前的先辈感知到了,在支持着我们。我们能更坚定的走下去。因为我们拍的,是真的在这片土地上活过、为保卫家园和民族尊严战斗过的先辈们。希望小朋友们了解历史,曾经在鸦片战争之后,真正有一些这样的不被人知的先辈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扛起民族大义,是他们用最落后的工具去抵抗外敌的侵略。”这位青年导演揣着深深的情怀,也凭借这股毅力,在中小成本的紧张预算下,面对这部结合战争、英军、武器、大量群演以及清朝服化道等多重压力的影片,她带领剧组顺利完成数次转场,最终让影片的历史厚重感与艺术品质感融合兼具。

演员刘秋实表示,初拿到《英雄三元里》剧本及刘三义这一角色时,既突然又紧张,同时更满是震撼与感动。他谈到,刘三义并非天生的英雄,只是一位普通的武馆馆长,但当目睹鸦片对中国人民及自己亲人的深重侵害后,他毅然决然以自身力量奋起反击,并联合百余位乡亲共同抵抗英军;正如导演所言,这个角色在那个年代以冷兵器对抗热兵器,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国,其身上的平民英雄特质令人动容。演员闻雨坦言,能参与《英雄三元里》这部极具意义的创作深感荣幸,很感谢导演的信任,此前自己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仅知大概,从未想过普通老百姓能以血肉之躯对抗装备精良的英军,直到为角色查阅史料后,才真切知晓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与震撼力。“拍戏时的打戏和艰辛,比起百年前先辈们的困境,连千分之一都不及。”她感慨道,这部影片的意义正在于还原历史真相,让观众明白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向先辈英雄致敬,也希望大家多多宣传,让更多人走进影院,铭记这份来自平凡人的伟大抗争。”
年轻主创的分享同样令人动容。演员方洋飞谈及饰演角色王韶光时表示“影片中平凡小人物身上怀揣的大情怀令人动容,他们秉持侠义精神与利他之心,舍得小我、守护大家的奉献品格,以及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让自己多次为之落泪。”王禹森则分享了自己对剧组和影片的深深情感,并感谢导演在拍摄中对大家的关心照顾,是一位温暖细腻的导演。来自美国的外籍演员马铁摩说,能够参演中国的这段历史故事,他也感到很荣幸。

观众点赞历史质感 热血剧情铸就民族情
现场观众的反馈印证了剧情的穿透力,不同年龄层、不同身份的观众都从中收获了专属的感动与思考。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电影博物馆原党委副书记、馆长、著名编剧王海平对《英雄三元里》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与年轻导演合作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其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整个剧组倾力打造的这部作品极为成功;从编剧视角来看,三元里抗英早已载入课本与历史记载,而影片以电影这一能深度植入人心的传播形式,实现了“载入人心”的传播价值,虽以武馆为小切口叙事,却忠实记录了近代中国蒙辱、民族蒙难时期所彰显的自强不息、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下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年轻人所亟需的,“中国精神何在?看《英雄三元里》!”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艺术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电影电视系教授武亚军表示,观看《英雄三元里》是抱着学习心态而来,认为影片首次完整呈现了广州地域内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相较于以往相关题材,新增了悲壮气质,角色牺牲的刻画极具感染力;同时,影片深刻揭示 “弱肉强食”的历史逻辑,兼具现代意义。他盛赞女性导演展现出宽广的创作适配度,影片阳刚气息浓厚,对男性角色的塑造精准到位,主题歌选择契合“平民英雄”内核;此外,导演运用闪回手法强化气氛,通过平民欢乐与牺牲的情绪对比,形成了出色的叙事尝试。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原主任张思涛向《英雄三元里》全体创作人员致贺,他表示,作为老电影工作者,看到这部影片既感动又欣慰;相较于1959年《林则徐》、1979年《鸦片战争》聚焦官方斗争与英雄人物的叙事,《英雄三元里》以真实史实为基础,开拓平民视角,生动刻画农民、武馆师傅等平民英雄形象,还原了三元里人民自发反侵略、以弱抗强的抗争历程,深刻诠释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规律,他呼吁全国青年观众务必观看,汲取精神力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部主任张弛表示观影后深感震撼,影片呈现效果远超预期——其歌颂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的内核,甚至优于部分同题材大片。他盛赞导演的创作情怀,称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坚守热爱与初心拍摄此类作品尤为难得,同时呼吁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支持。
另外,一位带着孩子观影的妈妈格外有感触,“带孩子来看这部电影真的很有教育意义,比起生硬地讲历史课本,银幕上真实的苦难、先辈们誓死抗争的画面,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家国’二字的重量。这不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启蒙课,希望教会他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现场还有两位小朋友积极发言,“其实我看电影是一个不怎么哭的一个人,即便看那种很感人的电影也只是鼻子会酸。但这部电影是唯一一个打动我,让我在看的过程中便直接哭了出来,真的很打动我。”“当看到乡亲们他们义无反顾的冲向洋枪发射出的火光时,我鼻子一下子酸了,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我觉得这部电影特别感人,特别有意思。今天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守护好身边的人,守护好自己的祖国。”
现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感慨道:“从我们这代人,就听过三元里抗英的故事,今天在银幕上这么生动地看到这些场景,特别欣慰也特别震撼,电影让那段历史鲜活起来了。影片里的三星旗、三元古庙,还有乡亲们并肩作战的样子,都是老一辈嘴里口口相传的片段,这样的电影能让年轻人更懂历史,也让我们这些老人的记忆有了传承了。”还有观众表示:“影片中鸦片毒害侵蚀民众的场景是相当有力的,昔日百年烟毒,殇我华夏之地,这部电影定会成为禁毒宣传的生动教材。”
首映礼尾声,导演王一诺与全体主创向观众深鞠躬。从广州三元里抗英遗址到各地采风,这个坚韧的青年导演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影片虽然是一部中小成本的经费体量,却拍出了弥足珍贵的意义和价值。正如王一诺所言:“这部电影致敬我们的先辈们,他们的勇毅如星火般照亮了民族暗夜,他们都是英雄。今天,我们用光影把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
电影《英雄三元里》由群英荟萃出品、中视金诺备案出品。将于11月28日全国献映。可以说,这部电影是良心制作,诚意之作。这个冬天,一起走进影院,触摸百年前那滚烫的民族血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