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警惕因“小礼”失“大节”

新浪国内新闻 2025-11-28 20:00:14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5年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从10月查处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来看,占当月查处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总数的55.4%,亟须引起警惕。

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是典型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看似只是收点“小礼”,实则破坏纪律规定,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从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情况来看,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在受处分党员违纪行为中占比较高,大多数职务犯罪案件都存在此类违纪行为。有的利用过节之机,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收受管理服务对象、主管范围内的下属单位、个人以及工作业务范围内的外商或私营企业主等送予的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有的通过亲属或特定关系人,甚至利用“网购快递”模式,收送高档烟酒、珍稀药材、名贵木材、珍宝玉石、名瓷名画、新款手机、单反相机等明显超过正常礼尚往来范畴的财物;有的将公共资源转化为实现私人利益的工具,违规使用公款向上级、关联单位及个人购买赠送礼品。

尽管外在表现千变万化,实则仍是“新瓶旧酒”,礼品礼金背后是对利益交换的期待,实质都是通过感情投资来谋求好处。究其原因,个别党员干部思想存在偏差,权情不分,有的认为逢年过节“走动走动”是传统礼仪,不收不送反会影响人际关系;有的被面子文化、从众心理影响,不愿做“出头椽子”,跟风随礼;有的曲解正常人情往来,自愿落入感情投资的陷阱;有的沉溺于“礼尚往来”带来的虚假安全感,认为收点“小礼”根本不算什么大事,甚至借收送礼的名义进行利益交换……这些行为,看似是一张卡、一饼茶、一条烟、一瓶酒等人情往来,实则是以权谋私的“隐性腐败”,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逾越了纪律红线,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收礼与腐败问题往往互为表里、相互交织,“明礼暗贿”“形礼实贿”“礼贿不分”屡见不鲜,一些党员干部的防线正是在这样的礼尚往来中逐渐失守,一步步滑向腐败深渊。面对礼品礼金的诱惑,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不越红线、不踩底线,严守公私界限,不该收的“礼”坚决不能收,自觉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行为自觉,做到敬畏纪律、遵守纪律、令行禁止。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铸牢理想信念,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严格约束自身操守和行为,坚决杜绝借“人情往来”之名行“围猎腐蚀”之实。要从小事小节抓起,克服“小礼无害”的侥幸心理,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树立正确亲情观,绝不为私权私利“背书站台”,筑牢“八小时外”防腐墙。(桂林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