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画粉线

新浪国内新闻 2025-11-28 20:00:14

周末回家,推开院门,便看见母亲坐在老槐树下做针线。初夏的阳光透过叶隙,在她花白的发丝和手中的画粉上跳跃。她正俯身在藏青色布料上,沿着竹尺边缘画线,动作从容而专注。

“回来得正好。”母亲抬头笑了笑,“帮我抻着布角。”

我挨着她坐下,指尖传来棉布温实的触感。母亲的手很稳,画粉走过,留下一道清晰笔直的白线。“这画粉用了很多年了吧?”我注意到她手中那枚已经磨得圆润的画粉。

“你外婆传下来的。”母亲轻轻吹去浮粉,“她常说,裁衣先画线,心里也得有条线。布料裁歪了,衣服就走样;人行得不正,一辈子就别扭。”

望着眼前的线,我恍然想起上中学时,同学间流行一种闪亮的贴纸,我没忍住,从同桌笔盒里拿走一张。那点惴惴不安的小心思,终究没瞒过母亲的眼睛。

她没有斥责,而是让我帮她裁布。我心虚气短,手下自然歪斜。母亲默默拿起湿布,擦去歪扭的线迹,将冰凉的画粉塞回我手里。“线画歪了,擦掉重来就是。东西不是自己的,拿了,心里的线就歪了,擦不掉。”

那一刻,我脸上滚烫。那句“擦不掉”像针尖扎在心口。第二天,我把贴纸还了回去,并郑重道了歉。

后来工作遇到难题,几次尝试失败后,我沮丧得几乎放弃。周末回家,母亲正在缝纫机前做衣服。遇到难处理的拐角,她耐心地拆了两次线,第三次才完美缝合。

“不嫌麻烦吗?”我问。

“麻烦?”她推了推老花镜,“线画直了,剩下的就是一针一脚往前走。拆几次线怕什么,只要最后路走对了,就值得。”

她的话像一道光,照亮我的心。是啊,只要心里的线是直的,方向没错,多试几次又何妨?

前些时日,我受理了一份廉政鉴定申请。恰巧申请人是我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他因个人发展急需这份证明。材料受理后不久,他便打来电话,希望当天立马帮出具证明。

“老同学,这个节骨眼上帮帮忙,我没有什么问题的,不用走什么程序啦,今天就给我出了吧。”

接完电话,我在办公室坐了很久。一边是同窗之谊,一边是工作程序。为难之际,从抽屉拿出母亲的画粉。它在指尖冰凉,很快被焐热。忽然想起母亲画线时专注的神情。

“布料裁歪了,衣服就走样。”母亲的话在耳边响起。工作程序就是裁剪的尺子,今天为一个人情快一分,明天就可能为一段关系松一尺。

我当即回拨电话,耐心向同学解释了必要程序,承诺在规定时限内尽快完成,但必须保证审核质量。最终,我的坚持赢得了理解。

如今,母亲眼神不如从前,画长直线时会让我帮忙按着竹尺。她的手指有时微颤,但画出的线依旧笔直。

我终于明白,母亲传给我的,不是越用越薄的画粉,而是那个午后她握着我的手,在生活底布上画下第一条直线时的笃定。线在心里画直了,手就不会抖,路就不会歪。

这画粉线,看似清淡,水洗便无痕,却早已力透纸背,印在生命的底布上,成为我们家清澈的家风。(桂林市七星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