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抱怨说:“真倒霉,本来涨得好好的,结果我一买就套好几年。好像庄家盯着我卖似的。”其实这是因为在买股票之前,没有研究这个板块的周期。看到某个板块和股票大火,于是就跟风买入,结果往往买到上涨周期结束的时候。
任何板块都有自己的行业周期,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板块上涨周期刚刚启动的时候买入,那就会非常舒服地盈利,不用担心被套。
最近我们发现医疗和医药板块已经熬过了下降周期,正在进入上升周期。有人可能会说医疗和医药是逆周期行业,没有周期。这是一种误解。以下通过数据具体分析。
一、医疗股周期性的历史证据。简单起见,让我们以中证医疗指数为对象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中证医疗指数自2004年以来呈现明显的“下跌-反弹”交替周期:
2005年跌1年,2006-2007年涨2年
2008年跌1年,2009-2010年涨2年
2011-2012年跌2年,2013-2015年涨3年
2016-2018年跌3年,2019-2020年涨2年
2021-2024年连跌4年。可能是由于新冠疫情期间的涨幅太大,本轮调整(2021-2024)是历史最长的下跌周期。不过估值回落至底部区域,也为反弹积蓄了足够的能量。2025年很可能进入上涨周期,而现在这两个板块也确实开始上涨了。

二、医药股的周期历史证据。医药股的周期更复杂一些。从产业本质和资本市场表现看,医药板块存在多重周期叠加的特征,但不同于传统行业的强周期性,其波动更多由政策、产品生命周期、资本投入及技术迭代共同驱动。
我们A股有政策市之称,先说政策周期:经历多轮药品集采后,化学仿制药价格降幅逐渐收窄,规则趋于更加合理(如第十一批集采不再仅以“最低价”中标,要求企业承诺合理报价)。政策重心从“控费”转向“鼓励创新”,医保目录调整、商保支付扩容等为创新药提供支付端支持。
2025年《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条全链条支持政策,加速审批、入院和商保覆盖。政策周期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企业定价权提升,估值压制因素逐步消除。
医药的产品生命周期也非常重要:2025年创新药爆发,上半年国内获批创新药43个(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年全年数量。ADC、双抗、细胞疗法等前沿领域进入临床数据读出和商业化放量阶段,推动企业盈利拐点到来(如信达生物、百济神州2025年首次实现盈利)。
创新药带来了利润丰厚的出海交易,足以让整个板块重新估值。2025年1-5月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额达到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头部企业如科伦博泰、三生制药的单笔交易超过60亿美元。出海成功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获得认可,推动板块进入“国际化盈利周期”。新的市场带来巨大收益,促使重新估值。
股票投资永远不能回避资本周期:医药板块经历四年调整,2025年PE修复至29倍(仍然低于历史中枢)。港股创新药指数相较2021年高点尚有70%的修复空间,安全边际较高。机构的嗅觉非常灵敏,2025Q1公募基金医药仓位环比提升0.37个百分点,港股通医药ETF(159718)年内涨幅超过54%。
目前新的技术迭代周期已经全面展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开源推动超过800家医院部署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靶点发现、临床决策、基因测序等领域缩短研发周期,提升效率。其他技术突破也在催生结构性机会,如脑机接口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合成生物学推动原料药成本下降,开辟新增量市场。

三、当前周期位置与转折信号
买入股票,光上市公司的质地好还不行,还要注重估值。医疗和医药的估值目前显然比较低。中证医疗指数PE为29.31倍(10年分位数16.44%),PB为3.32倍(分位数5.09%),显著低于历史中枢。截至2025年初,SW医药板块PE为25.5倍,处于近10年低位。
在这么强大的政策利好支持下,大资金已经开始布局。2025Q1中证医疗指数单季增速转正,结束连续八个季度的下滑;医疗器械板块因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到位(3,000亿元),采购需求加速释放。
由此可见,医疗和医药板块已经开始双双摆脱四年的下降周期,进入两年到三年的上涨周期。
四、医疗和医药股票投资策略建议
既然确认了医疗和医药板块正在进入上涨周期,那我们应该关注哪些股票呢?个人建议投资者布局周期反转的弹性领域,特别是创新出海、器械国产替代、消费医疗三大主线,把握周期反转红利:
创新药及CXO:关注国际化能力强(License-out/中美双报)、管线差异化企业(如科伦博泰)。
医疗器械:政策资金驱动设备更新(影像、手术机器人),国产替代率快速提升的细分龙头(联影医疗、迈瑞医疗)。
消费医疗:受益于院外场景渗透(互联网处方流转量达8亿单),关注医美、眼科等赛道。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