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独家 / 正文

教育部发布8条措施 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划出“隔离带”筑起“防火墙”

央广独家 2025-11-11 18:15:04

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记者果君)减少教学以外的工作任务,是中小学教师的心声与诉求。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是国家长期关注的重点之一。2019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2024年4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部署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专项整治;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一系列举措传递出让教师回到“教育者”角色的清晰信号。

中小学生教师非教学负担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在持续关注和治理下,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还存在哪些难点和重点?

央广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教师在工作中仍存在非教育教学事务缠身、跨界任务挤占备课时间、重复填报数据等情况的存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康永军对记者表示,这些工作不仅琐碎耗时,更让教师疲于应付,严重挤压了备课、教研、与学生深入交流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成了‘表哥’‘表姐’,反而把教学这个主业放在了次要位置。”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非教学工作占用时间,不仅影响正常教学工作,最终还会影响学生和家长。”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介绍,此次《通知》紧扣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通知》立足教师减负工作实际,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在源头治理方面,建立发文前置审核和减负一致性评估机制,变事后纠偏为事前预防;深化“白名单”管理制度,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确需进入的实行提级审批;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严禁加重基层负担行为。在精细管理方面,强化量化指标约束,明确“白名单”事项总量、进校园活动频次等刚性要求;严格流程管控,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事项的办理权限与程序;推动教育数字化治理,通过平台整合与数据共享根治重复填报等问题。在协同监管方面,建立“问题监测-立体监督-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将教师减负纳入各级党委整治形式主义重点工作清单,推动多部门协同治理,形成工作合力。

《通知》印发后,在基层教育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作为基层学校校长,北京小学红山分校校长蔡京华表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此次《通知》精准直击痛点,既有‘白名单’制度从源头过滤无关任务,又通过数据共享、APP清理破解‘指尖负担’。这不仅是对教师职业尊严的维护,更是为学校办学松绑。”

“《通知》提出的8条措施极具针对性,‘白名单’制度将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控制在10项以内,每校每学期活动不超过6次,从源头上减少了无关事务的干扰。精简数据填报、压缩督查评比次数等硬举措,直击形式主义顽疾;严禁法定节假日安排专任教师值班、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等举措,为教师划出一道清晰的‘隔离带’,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重庆市开州区镇东初级中学校长文彬表示。

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们也对政策的落地生根表示了关注和期待。“教育部这次印发的《通知》,确实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坎上。”康永军坦言,“如果能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让我们回归课堂、回归教学主业,那将是对教师专业尊严的最大尊重,也是对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康永军希望各地能尽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建立长效机制,避免“减负”成为一阵风,“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教材、关爱学生上,这才是教育的本真,也是我们选择当老师的初心。”

“把教师的位置放得越高,非教学负担就越轻。真正尊重教师,就要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储朝晖建议依法治理教师负担问题,建立相应的举报监督系统,让教师能够对超负荷的非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只有教师能够全身心关注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能,减轻学生负担。让教师回归育人本位,正是这项工作的核心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