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国多个科技创新项目迎来阶段性成果,涉及天文、航天、军事等多个领域,它们正在或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改变。
探索宇宙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院11月16日发布消息,依托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我国科研团队发现银河系内五个由黑洞与伴星组成的天体可发出超高能量的粒子流,该研究对人类认识黑洞及宇宙线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解开了近70年的未解之谜


在广阔的宇宙中,无数以近光速飞行的微观粒子穿梭不息,我们称之为宇宙线。宇宙线自从被发现以来,通过空间和地面的实验探测,科学家们绘制出了宇宙线全粒子能谱。在能谱上有一个独特的拐折结构,因其形似人的膝盖,所以被称为“膝”结构。这一现象其实已经被发现近70年,但是其物理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谜。

直到近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院士科研团队依托大科学装置“拉索”的超高灵敏度,发现银河系内存在五个具有强大粒子加速能力的微类星体。这些微类星体是由黑洞和正在被黑洞吸积的恒星组成。黑洞利用其强大的吸积作用,不断吞噬着它旁边的恒星,与此同时,黑洞中还不断释放出高能量的粒子喷流,其每秒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400万亿颗地球上最大威力氢弹的能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曹臻:黑洞在大家心目中都是“吞噬”,就是把东西给“吃”进去。但没想到,它还是产生非常高能量的一个“产生器”,这就是说把这个事情的(最佳候选)源头给找到了。
月壤研究重大突破
国家航天局11月16日公布,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回的样品,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四川舰顺利完成为期3天的首次航行试验
16日17时许,我国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完成为期3天的首次航行试验任务,返回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

伴随着温暖的阳光和徐徐的微风,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任务,此刻正缓缓驶向码头。四川舰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它独有的双舰岛设计也让这艘舰艇更容易被识别。四川舰还创新应用电磁弹射和阻拦技术,可搭载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两栖装备等。这次试航期间,对四川舰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


自2024年12月下水以来,四川舰建造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顺利完成系泊试验和装设备调试,具备出海试验的技术条件。14日上午,海军四川舰从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检测验证四川舰动力、电力等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后续试验项目,将根据装备总体建造计划逐步展开。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身体状态良好。
14日14时4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现场确认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身体状态良好。

接下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飞机抵达北京,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神舟二十号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204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纪录,其间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和多次货物进出舱任务。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
前期,在拍照判读、设计复核、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的基础上,经综合评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最大可能是受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根据计划安排,后续将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
世界最大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伞成功开伞
11月12日,我国首个高空风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心装备――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伞,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试验场成功开伞,完成全部预定试验内容并成功实现空中收伞。

记者来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全球最大高空捕风伞实验测试现场,随着直径17米的氦气球慢慢升空,牵引着展开面积达5000平米的捕风伞缓缓打开,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伞梯式陆基高空风力发电项目试验取得重要进展。这个看上去像大风筝的捕风伞能够在300米以上高空捕获风能,再通过这条牵引缆绳,拉动地面的发动机转动发电。此次试验分别实现了5000平方米和双1200平方米做功伞开收伞试验。

高空风能作为尚未规模开发的新能源“无人区”,具有风速高、风向稳定、风能密度大等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目前主要有陆基和空基两种技术路线。空基高空风力发电是把轻型风力发电机搭载在轻量级飞行器上飞行,空中发电。此次试验的是陆基高空风力发电,是利用在空中展开的做功伞捕获风能牵引地面发电系统做功发电。
我国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今年以来,6G推进组开展了沉浸式通信、无线智能化等五大技术方向的57项测试。目前6G已进入国际标准研究阶段,预计2030年前后启动商用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