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争还将至少持续10-20年,但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我认为,就在今年,美国人第一次从本质上接受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
新加坡知名地缘政治学者、外交官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本周二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财富》创新论坛上发表了上述判断。
他的判断基于以下观察:当美国对一百多个国家征收关税时,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进行了有效的反击,那就是中国,这让中美之间达成了力量平衡并“停战”。
“连特朗普总统都说得很清楚,这是一个G2的世界。”他说。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0月底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前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时将会面称作“G2峰会”。G2,即“两国集团”,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C. Fred Bergsten)于2005年提出,旨在敦促中美两大经济体开展对话,但这句话在过去至少十年里——包括特朗普的第一任期——都不被美国政府高层接受。
“我观察美国很久了,多年来美国国内反对中国的声量一直在抬头,但到最近,我认为这种反中热度或许已经到头并开始逆转了。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知识阶层可能意识到了,中国是无法阻止的,我们得想办法和中国共存,这些微妙的变化值得注意。”他说。
在一场题为“亚洲的平衡之道”的讨论中,马凯硕对话《财富》亚洲执行主编钱科雷(Clay Chandler),讨论了他最近的中国之旅、中美关系走势、西方对中国的“理解误区”,以及为何全球经济意外强劲。
马凯硕刚刚结束了一次为期10天的中国之行,其间他在深圳等地参观了多家创业公司和制造业企业。其中格力电器让他尤为惊叹,这家空调制造商在1990年代的年营收约为20亿元,到去年时已接近2000亿元。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将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但你必须亲眼去看,才能意识到一些令人惊奇的事情正在发生。”马凯硕说。
当被问到中美的力量平衡中,美国人手里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时,马凯硕说:“美国最强大的武器,毫无疑问是美元。中国人还无法逃避使用美元,所以如果美国要对中国实施涉及美元的制裁,会让中国十分不舒服。”
钱科雷指出了中国经济呈现出的令经济学家感到困惑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消费低迷和楼市不振导致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包括DeepSeek等AI大模型、太阳能、电动汽车在内的技术创新却层出不穷。他向马凯硕提问: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在宏观与微观上呈现出的不同样貌?
马凯硕说:“我认为了解中国的最好方法就是记住一点:它永远从长计议。中国对一个季度的、一年的GDP增长不感兴趣,它总是要看10年后的情况。面对宏观经济低迷,他们可以出台财政刺激措施,让房地产回来、消费回来,但这是短期的。对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长期经济的韧性。”
“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写到中国的变化时,他们会惊讶于一点:2000年时,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是5%,而到2030年时,这一比例将达到45%。中国人知道,美国迟早会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那要如何对抗这种遏制?回答就是让自己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因素,而不是股市或房地产的短期走势。”
钱科雷追问,中国产业最近在技术与创新上的成果,是否破除了长久以来西方社会普遍持有的一种看法,那就是自由促进创新,而管制扼杀创新?
马凯硕说,西方人的最大错误,就是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方式给了西方人很多心理安慰,他们会认为自己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西方人追求自由民主,以西方自己的历史看,他们站在正确的一边。但若是从中国历史的眼光看,中国人追求稳定和谐,无疑也站在自己历史正确的一边,因为稳定和谐对中国的意义远超其他。中国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不断证明,每当中国社会稳定和谐,中华文明就会快速繁荣。”
他说,在中国行期间,他与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创办人交谈。后者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创业,在起初的几年中,因为担心中国人不够创新,他只招聘与自己一样在美国拿到学位的技术人员,但最近四五年里,他完全倒了过来,只招中国的博士生,因为他们更创新。
“认为中国人的头脑不能创新的想法,绝对是疯狂的。”马凯硕说。
在谈及这场讨论的主题——亚洲国家的平衡之道时,钱科雷指出,不同亚洲国家都在试图处理与第二任期的特朗普的关系,比如韩国政府拼命赞美他,而日本和柬埔寨则提名他角逐诺贝尔和平奖。那么,有没有国家能够模仿中国——“你来硬的,我也来硬的”?
马凯硕说,唯一与美国和中国处于同一量级的经济体是欧盟。在过去,每当美国对欧盟加税时,欧盟都会有力反击。“但这一次,用一位观察者的话说,欧盟的政策是在‘自轻自贱’。在亚洲,东盟、日本、韩国都没有报复的能力。但是,我觉得我们所有人都拿出了各自明智的应对之道。”
两位对话者都注意到了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尽管特朗普将全球关税提到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但全球经济却意外强劲。比如,马来西亚今年的GDP增速可能达到5%,而原本预计只能增长1.5%的新加坡经济,今年有望增长4%。
“我能想到的一种解释是,美国只占全球贸易额的15%,美国以外的其它地区正变得更加拥抱贸易。”马凯硕说。
“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印尼过去并不属于那种最积极推动自由贸易的国家,但最近它与欧盟完成了自由贸易谈判。就是这样的中小型国家的更加开放,正在弥补美国的日渐封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