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廉洁文化。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精准锚定。
诚信与廉洁,看似分属社会与政治两个场域,实则是文化基因里的“双螺旋”。从“人无信不立”的古训到“清官拒贿”的典故,中华文明早已将二者熔铸于精神血脉。诚信覆盖普遍群体,作为社会的“黏合剂”,小到邻里守诺、大到市场公平,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网络;廉洁聚焦党员干部,作为政治的“防腐剂”,从“公生明,廉生威”的警言,到“打虎拍蝇”的实践,始终守护着公权力的纯粹性。二者承载千年基因、肩负当下使命,相互交织、彼此赋能,共同筑牢社会信任与政府公信的基石。唯有同频共振,方能夯实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
弘扬诚信文化、廉洁文化,需把握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的辩证统一。若将诚信比作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廉洁则为政治生态的“净化器”。诚信缺失则社会信任崩塌,廉洁缺位则公权力失范,二者缺一不可。以文化人、以制管人、以行践诺,弘扬诚信廉洁文化,需坚持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同向发力:以思想浸润凝聚价值共识,以制度刚性划定行为边界,更以多元传播让理念融入日常。在 “十五五” 实施进程中,唯有将其融入社会治理各领域、贯穿日常生活各环节,方能让诚信之风吹遍大地、廉洁之气浸润人心。
诚信是廉洁扎根的社会土壤,无诚信则廉洁如浮萍失根;廉洁是诚信高扬的引领旗帜,无廉洁则诚信似断线风筝。廉洁绝非被动避责的“自保之举”,而是融入血脉的价值坚守。这既需文化“软浸润”滋养心田,更赖制度“硬支撑”立规明矩。软浸润可具象为校园诚信课上的案例剖析、社区“最美诚信人”评选,让崇廉尚信融入日常;硬支撑则体现为“信用积分”与贷款优惠挂钩、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动态更新,让守诺者得便利、越线者受惩戒。教育引导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制度约束划定“不敢腐”的行为红线,二者如车之双轮,方能推动诚信廉洁从“外在要求”化作“内在追求”,最终沉淀为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诚信廉洁的文化氛围,最终要落脚于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场景化浸润与常态化引导:校园课堂塑价值、文艺作品传情感、典型案例树标杆,推动理念入脑入心。对普通公民而言,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从按时履约到坦诚待人,每一次微小坚守都为社会信任添砖加瓦;对党员干部来说,廉洁作为从政之要,从慎独慎微到秉公用权,每一次底线选择都为政治生态注入清风。当个人守信成习、干部廉洁成觉,便带动政风社风民风家风向上,绘就“人人讲诚信、处处守廉洁”图景。这既是文化建设的成果,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当诚信如呼吸般自然、廉洁似血脉般流淌,我们就能以清风正气奔跑在“十五五”的征程上。(防城港市纪委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