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年在AI训练上都可以花接近20亿,为什么造型设计上不舍得花20亿?”今年8月,小鹏汽车在北京举办全新小鹏P7首秀活动时,何小鹏说了这样一句话。
在那之后,小鹏的设计成为继智驾、科技、AI之后的又一标签。
在这股声浪下,我们在小鹏总部见到了小鹏汽车造型中心总经理王谭。
初见时,他身着合体西装,符合人们对设计师一贯的精致印象。然而,采访开始不久,这种“精致”的初印象就快速被打破了。当话题转向新P7车头设计时,像是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开关。王谭的话匣子一旦打开便难以收拢,经常会从一个点延伸开去,甚至主动预判我们可能提出的下一个问题,他说“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点,不知道你们会不会问这个问题,但是我想先回答一下”。
有时,也会突然起身走到白板前,借助图片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设计思路。
王谭提到,新P7改款设计在内部经历了非常多的讨论。核心矛盾在于:是在2020款原版上做稳妥优化,还是进行改头换面的换代。前者最为稳妥,但只是一次普通升级。后者效果显著,却需承担“用力过猛”的风险。
项目真正开始后,小鹏全新P7的设计方案最多时候曾达到1259份,在经过长达2年的不断讨论和筛选后,在2023年,最终的设计方案才缩减至4份进入到了四选一的环节。
最终设计方案确定时,内部又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主导的方案当时并不被大家认可,为了争取最后的机会,他试图说服团队,花了7个小时,甚至有时激动得一下子跳上了展示用车的引擎盖,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他讲的是哪个部位。
为何当初要顶着巨大压力,为那个最大胆的方案争到“面红耳赤”?他说,是因为想要延续上一代P7的图腾,超越经典,必然不会是容易的。2020年,在那个电动车设计尚处于过渡阶段的时代,多数品牌仍停留在“油改电”的设计路径时,第一代P7就率先抛弃了油车框架。当时超前的设计也为P7带来了超预期的销量。为小鹏早期的成名赢得了不小的市场声誉和市场的影响力。
于内部而言,P7这款车成了小鹏产品的图腾。
基于小鹏新P7设计,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与小鹏汽车造型中心总经理王谭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内容:
Q:新一代P7的设计理念与初代P7有何延续与突破?
A:每一次改款,设计团队都需要思考两个核心问题:哪些内容应当保持一致,哪些内容需要进行改变。经过充分的讨论,我们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五年前一代 P7 上市后带来的那种特别有冲击的感觉,这是必须继承下来的。P7 作为小鹏汽车的图腾,它应该发挥图腾的作用,我们希望新的P7发布之后会代表着新一代的设计语言,对市场的冲击。今年,小鹏强调“左手科技、右手艺术”,从设计师角度看这句话,就是怎么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科技是理性、艺术是感性,P7的设计也是融入了这个思考。
Q:为何P7被视为小鹏汽车的“图腾”车型?
A:第一代P7上市的时候,电动车设计还没形成成熟方向,很多品牌还在沿用燃油车的底子做 “油改电”,而第一代 P7 直接跳出了燃油车的设计框架,没有照搬旧模式,走了纯原创的电动化设计路线。后面这款车上市后市场销量反馈也非常棒,当时这种原创其实也很符合小鹏一直对外输出的“未来出行探索者”这个定位。所以,从市场和品牌来看,P7本身已成为小鹏品牌的一种图腾符号。新一代的P7在改款的时候当然也要延续这种精神。
Q:怎么把感性、理性结合好的?
A:理性部分的呈现多是通过线条、框架来呈现的。以车前脸的这个黑色饰条为例,他带来一种框架感,在这个理性的框架上,你看我们把传感器,灯组、一些零部件等等都融合在这个黑色的框架里面,框架感会传达出信任、稳固、安全等这些信息,能够代表理性。而感性则是通过车的外表面的曲线、光感变化呈现。P7采用的是生动力曲面,它靠的是光影随环境变化带来不同视觉效果,从而在视觉上实现车面的转折会更自然流畅。传统设计依赖硬折角特征线来提示转折,更像一种视觉引导。我们的设计是基于框架、硬件、曲线等去整体的思考,这个传统的设计有些不同,传统的车设计更像是先做出一个大体的雕塑,再去做分缝或者再去考虑功能类的细节。
Q:所以可以理解成新P7的改款其实更多是侧重在曲面和光影上做优化吗?
A:这是其中一块吧,改款优化的思考更多还是基于想要再次体现“敢为人先的创新”,点线面体都是我们的重点,这些组合后可以很整体的呈现出新车外形的造型语言。
Q:对新P7,您觉得哪些具体的部位是设计比较突出的?
A:车头和车尾巴,我觉得都有比较新的一些点。车头这块,一个是前面讲到的H型线条带来的框架感,一个是我们大胆的尝试了去把毫米波雷达隐藏起来,减少车头黑色面积和车身颜色冲突带来的“乱”的感觉,整个车头就很简洁,我们始终认同简约美。同时,也是因为这个尝试,意外的产生了P7现在的悬浮车牌,帮我们弱化了绿牌在车身上的突兀感。我觉得设计很好的一个状态就是能和工程互动起来,解决很多产品问题,不再只是纯聚焦在设计,二者开始相辅相成。其实这就有点像苹果的灵动岛,本身为了放摄像头形成一个缺陷,后面变成一个可以互动的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一些细节上也花了心思,像尾部的左侧为“小鹏”,中间是小鹏的图标,右侧为“P7”,在视觉设计上小鹏和图标我们都做成和车身一样的颜色,右边P7则是处理成黑色,会和车身颜色形成对比,就像带一个胸针一样的那种不对称美学,还能强化产品辨识度。

我个人的话我会非常喜欢这个尾翼,打开的动感以及关上之后和车身浑然一体的设计,以及无分缝的尾灯,会形成一个很光滑平整的面。我们今年去欧洲车展的时候,和一些外国品牌的设计总监闲聊,他们最高赞的也是车头和车尾。
Q:隐藏前脸的这个毫米波雷达难度大吗?
A:我们的毫米波雷达是藏在引擎盖里,前保险杠后面,毫米波雷达工作是不能受到遮挡的,所以一般的车前脸都会有一个黑色的大缺口,会形成颜色杂乱。我们是用车漆来覆盖这个外层,但是普通的车漆又会有金属粉,会影响这个毫米波雷达工作,就需要对这部分的车漆进行匹配。工程团队也很配合我们,每一个车企都得匹配一次,测算、调试、验证、调整,其实花了巨大的一个成本和代价。但是得到了一个很干净的前脸。
Q:设计过程中,怎么跟工程团队一起配合?
A:一款车设计下来,设计和工程几乎每个细节都要battle,因为造型可能要的效果,工程团队去落地可能会很难或者甚至不可能。特别新P7这种增加了很多创新设计的车,给他们的挑战很多,但说实话内部也非常的给力,小鹏也讲说要支持造型,其实大家都想了各种办法来支持造型。
Q:初代小鹏P7是爆款级别了,在设计新一代P7的时候,有没有听取哪些意见?
A:在这之前和初代P7设计师Rafik Ferrag有过交流,他跟我讲其实 P7 在推向市场前做过一次市场调研,那个造型的得分不是最高的,但是也感谢了那一代设计团队的坚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点,设计一是要原创,第二是审美要领先于这个时代,或者说是起码是领先半步,我们也不想做领先一步以上,做一个大家完全读不懂的车出来,毕竟是一个商品。
Q:半步怎么理解?
A:把握一个非常好的度,一开始拿在市场上,大家会觉得,哇,这是个非常新鲜的设计,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东西是一个美的。而不是上来之后大家觉得还ok,可接受,但最后过了一小段时间大家就觉得俗了。新P7我们贯穿的是less is more,简即是繁,这个车没有那么多从头到尾贯穿的特征线,车面都往圆滑自然的过渡去做。一个长久的作品一定简单,等过了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后,你再回望会发现一些经典的车,能够被记忆的车一定是非常的简约,厉害的用简约的设计语言设计出很有自己风格特色的造型来。
Q:会有担心没把握好这个度的时候吗?
A:其实之前P7改款时候也想过要不就是小改款,这样大家一看很像原来的P7,这是最稳妥的方案。但是后面想了想还是选择要和现在的科技感和新审美靠齐,现在市场对颜值造型的需求变化是很快的,还是要去重新适配市场。所以我们在其中大胆去做了一些创新,但同时我们也保留了长车头、低趴车身、车高等能够体现跑车运动感的部分。选择这个比较创新的方案后,我其实在上市前很忐忑,有时候晚上会睡不着觉,会担心走的这步会不会特别大,因为这个东西当时没办法去验证对与错,怕市场接受不了。但从我看完公告出来后的评价,我开始慢慢地就放心了点。
Q:当时设计方案是怎么推动确定的?
A:一开始是若干的方案,然后后面再从若干方案里面收敛,最艰难的是确定最后一个方案的时候,这个时候投票比较多的都是一眼能看上去能一下子读懂的方案。但是我当时觉得还是要坚持一个更新的设计方案,才能符合我们这个企业精神。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太怪太前卫,后来我是花了7个小时说服大家,说服小鹏,当时觉得是最后一次坚持了。最终选择现在这个方案,我觉得是因为能够体现小鹏敢于创新的文化,为科技呈现最创新的设计,这也和我们做机器人、飞行汽车这些未来出行探索契合。
Q:最终方案确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A:最终方案确定的时候,场面还挺激烈的。当时我们的同事们总结说我趴在前盖上哭了,其实没有哭,但是确实是争的面红耳。因为要和所有人去battle,当时工程的团队负责人他们也要去投票,一开始他们都说服我放弃这个方案,为了争取当时真的是激动得跳到前盖上讲。最后工程团队的一个同学说,我看谭哥的眼睛都红了,听他讲完,我被说服到了,最后大师兄小鹏说那我再相信你一次。
Q:所以当时选的这个方案团队配合落地是不是更难一些?
A:冲压深度,精制工艺、车漆等等,我们所有的选择其实都是逼着工程他们的极限上去谈,所以说工程团队也不容易,他们如果走一些别的方案,可能对他们来说更简单,但最终还是选择去配合我们。例如,这个机盖上的H形线条,一开始确实让工程团队非常挣扎。从材料选择到固定方式,我们反复论证过很多方案,甚至一度有过用喷漆来模拟这个线条的提议。但因为喷漆缺乏真实的立体感显得很假,最终还是用更难更贵的原方案,工程团队也在配合我们呈现最好效果。
Q:什么时候开始着手进行新的小鹏 P7 的设计。
A:这个车的换代是五年的一个周期。第一代P7出来之后就得思考将来的车的样子,在这个中间的过程中都是在不停的思考。
Q:新P7有没有一些好玩的设计?
A:我们留了几个彩蛋,前储物箱下边有一个饰板,上边有汽车的模型拼块,把它给剪下来之后能拼成一辆车,同年的玩具。希望用户哪天打开这个储物箱突然发现,诶,这里有个小彩蛋的时候,那种惊喜。我们的中控台,当你说话的时候会有面向你的动作,有交互,也是只是动了几厘米,但是会让你觉得这个车是有温度的。我记得小时候看了一个电视叫霹雳游侠,里面有一辆车KITT(基特),车竟然是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小时候看的科幻电影真的在慢慢实现了。
Q:小鹏的很多宣发好像都没有提过这个拼图彩蛋?
A:这是情绪价值方面的,如果情绪价值太溢满了的话会有点喧宾夺主,预埋给用户自己去发现也会更有惊喜感,可以称为创作者的留白。
Q:像包括实用的、有趣的等等这些设计的灵感,我们是怎么找到的?
A:在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得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充满着好奇心的用户,先把自己带入到用户的视角去看。
Q :小鹏新 P7 的团队大概是什么规模的?
A:一个车的设计大约有五六个组别,造型团队、CMF(色彩与材料)团队、模型支持团队,以及数据支持团队,还有DQ(设计质量) 等全程参与。
Q :今年有一种感觉是小鹏造型设计团队可能会更加受重视了,不知道我这种感觉是不是对的?
A:是的,早期的时候,一些比较前瞻的设计可能不太容易被理解或认可。现在设计造型的同学因为受过这些专业的训练和培养,他们可能给出意见的时候会从造型美学的角度来讲,更容易去理解和沟通。即使大家可能就处于理解和不理解的朦胧的状态去选择的时候,也会说要相信造型,然后工程团队也愿意为了造型的一些想法的实现去做探索,我觉得这些都是对造型团队的重视。
Q:其他团队重视的这个改变是从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吗?
A:我觉得它不会是一个激进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当造型不断开始产生一些好的反响之后,大家会认为造型团队原来的选择是对的。现在市场对颜值外观的要求也正在变得更严格,一定意义上造型已经会成为大家购车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从P7+到P7,收获市场的理解和认可之后,其他团队也会开始理解造型团队当时的坚持,当时的一些意图,信任感也会更多。对小鹏来说,重视造型是过去几款爆品带来的一种结果。
Q:造型设计对销量的正影响,在P7身上是不是会比其他车明显?
A:我个人认为对于 P7来说影响还挺大的,小小的骄傲一下,我有时候去看微博、小红书这些社交软件,我看到很多人愿意为这个颜值买单,每次看到我就点个赞,对,我就觉得蛮好的,有人愿意为颜值买单,这个时候其实挺鼓励我的,激发我和团队继续做更好的设计。
Q:同质化问题下,未来会在造型上着重强调一些差异点和特征点吗?
A:小鹏追求和而不同,差异是做成美的差异,而不能为了差异而差异,为了不同而去做一些不被主流认可的差异,我觉得那是不可取的,差异的范围还是要不断检索市场受众需要的、认可的美。
Q:P7之外,小鹏的MOAN M03 和P7+等产品也靠颜值出圈了,这几款车颜值稳定发挥的秘诀是什么?
A:一个是先明确了产品是给谁开发的,针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定位,把自己变成一个产品经理。还有我觉得很好的一个点是,小鹏新车在产品定义阶段初期的时候造型就会参与进去了,很早介入,这个阶段不是把要求单项输出给造型,而是互相交互的,这样造型的话语权和建议也有很多空间,最后产品呈现的时候关于设计的浓度就会更高了,这些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内部要有足够多的支持。
Q:在您过往的一些设计的作品中,新P7会排在什么位置?
A:前一,前二,还有一个陆地航母,我觉得这两个都是我的心血,我这两个车我都定了,争取能早日提车。
Q:一个车的设计周期大概需要多久?
A:以前传统的车设计时间周期会都很长,现在的车的设计周期相对之前来说压缩了不少。因为现在有很多数字化、 AI 的应用等等一些好的助力,现在一个车的设计周期差不多在 11.5 个月。雷峰网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