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雷锋网 / 正文

对话「深圳科创学院」创始合伙人于盈:我们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雷锋网 2025-11-27 22:30:08

中国硬件创业者,几乎都难以绕过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

以大疆为代表,李泽湘教授曾成功孵化超过200家智能硬件企业,其中包括2家上市公司和13家独角兽企业。

2021年,李泽湘教授将其近三十年的科创教育经验沉淀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深圳西丽落地,并邀请于盈共同创办了深圳科创学院。

于盈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助理总编辑,凤凰卫视高端访谈节目《领航者》的制片人与主持人。她还曾任凤凰卫视电视新闻记者和主播,曾作为香港最年轻的台长创办并运营集团旗下全新电台业务。在媒体事业之前,她曾就职于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及世界银行。

她拥有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硕士学位。她于2021年出版著作《盈得:与百位领航者探寻教育创新》。此外,她常以三语主持国际论坛、授课,致力于搭建科技与教育桥梁,助新一代创新者实现愿景。

目前,深圳科创学院重点聚焦AI硬件领域,已培育出800多名创业者及80余个初创团队,其中约30家公司处于天使投资阶段,总估值超过15亿元人民币。

在最近刚结束的XIN峰会上,雷峰网·鲸犀与深圳科创学院创始合伙人及副院长于盈展开了一次对话,深度探讨深圳科创学院的运营模式。

于盈谈到,深圳科创学院缘起于她与李泽湘老师的教育共鸣——从对于新工科教育的探讨,到响应深圳政府号召共建学院,她和团队以创业者心态搭建起全闭环赋能体系。

钱和空间,是科创学院里最不值钱的东西。不同于普通孵化器,也不同于投资机构,学院以 “伴随式成长” 深度参与项目。花两周的时间选出抗压、开放和敢想敢试的创业者,并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热爱出发,在玩乐中找到产品方向,快速迭代,靠正反馈一步一步,慢慢做大。

于盈还提到,在玩乐中或用户调研中找到产品方向,帮助某个用户群在某个特定场景下解决高频发生的痛点需求,并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产品,一步一步慢慢做大。创业者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快速学习及调动资源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

(GAIR创新硬件百人会即将召开,头部硬件大厂核心团队实战分享,AI硬件上下游全链路最全面覆盖 ,100位硬件老炮的顶级闭门对话 ,严格定向邀请确保交流质量最大化,添加微信 zhangxian2021 了解详情。)

对话「深圳科创学院」创始合伙人于盈:我们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以下为完整对话内容,雷峰网·鲸犀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雷峰网·鲸犀:可以展开讲讲当时和李泽湘老师一起创办科创学院的契机吗?

于盈:最早是李泽湘老师看了我在凤凰卫视《领航者》做的未来教育系列节目,主动找我交流对教育的洞见和各自正在做的事。那时候他刚开始思考新工科教育,我们就这样认识了,交流也比较多。

一开始李老师想在香港做 Steam 主题的中学,融合大湾区资源,我这个人属于有能力的话能帮就帮,当时刚好怀孕,有一点时间帮他推进这件事。但后来我告诉他,我要搬回深圳了,可能没法继续帮忙。没想到李老师说没关系,还有一件更紧急的事 —— 深圳市政府正在和他讨论,能否在深圳建一所学院,既能批量生产创新者人才,又能孵化出像大疆这样的企业。

之后我们交流了小半年,最后决定一起创办深圳科创学院。

雷峰网·鲸犀:您觉得科创学院的核心基因是什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

于盈: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我们始终保持创业者心态,所做的事情就像创业推出产品一样,不断迭代:调研需求推出产品,根据反馈开展复盘反思,不断迭代,一代产品成熟了,再推出二代。比如大学生创业孵化是一个 「产品」,大厂离职群体创业支持是一个 「产品」,青少年科创教育、国际合作也都是独立的 「产品」,这就是学院的核心基因。

雷峰网·鲸犀:您刚刚提到李老师之前也孵化过大疆、云鲸这样厉害的企业,有没有一些方法论可以分享?

于盈:李老师已经孵化过 200 多家企业,我们是 「以终为始」 提炼方法论 —— 先看创业者一路上会踩哪些坑、哪些环节最难、哪些环节需要帮忙,再回头搭建赋能体系。

比如我们有自己的人才库:当你一穷二白,没法用资源吸引别人加入时,人才库能帮你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匹配联合创始人、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

再比如产品定义阶段,创业里 「选择大于努力」,怎么定义好产品很关键。我们专门做了设计思维驱动的课程,帮大家学会 「找问题」—— 中国的好学生擅长解决已有问题,但从小学到大学都是 「给问题解题」,没人教过怎么找一个好问题,而这在创业里恰恰是核心,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这一点。

后来我们还梳理了系统工程课程:从 idea 到技术解决方案,再到量产,每一步都是坎。尤其硬件创业,做出 1 件、10 件、100 件、1000 件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把量产也做成了课程体系。另外,我们走访了广东省优质供应链,建立数据库帮团队匹配资源;还搭了共享工厂,解决早期团队量小、迭代快、工程需求不清晰时 「快速出样品」 的难题。

之前我们的 GTM(市场推广)能力很弱,因为工科生不擅长和陌生人打交道,还需要出海。所以去年开始增强 GTM 板块,后来又把出海做成成熟板块,赋能众筹操盘、对接海外展会、KOL、渠道等。我们之所以是 「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就是每次看到需求就解决,打磨解决方案,把 「服务产品」 不断迭代成熟。

雷峰网·鲸犀:您提到中国学生更擅长解决问题而不是找到问题,在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方法和案例可分享?

于盈:设计思维很多大学设计学院都会教,但我们的做法更重实践,所有东西必须落地。

一是把院内所有企业都做成案例,拆解不同阶段、不同团队如何用设计思维:最早用创意构思,再到用户测试和反馈,挖掘用户真实需求迭代产品,再到产品推向市场前的市场调研、众筹前测等等。全程用设计思维指导产品迭代,完全以实战为导向。

二是我们有自己的设计思维方法论和工具箱,基于这些真实案例,帮创业者精准定义产品,而不是空谈理论。

雷峰网·鲸犀:您有提到量产是非常薄弱的环节,科创学院在这一方面做出哪些努力?

于盈: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做了整套课程体系。把体系内企业的量产经历做成案例,拆解每家企业碰到的坎、每一关怎么解决,让后来者少走弯路。

第二是建了供应链数据库。梳理我们触达的供应链资源,再加上主动走访,现在有 1000 多家核心供应链信息,供创业团队直接对接。

第三是打造共享工厂。早期团队量小,自己对工程需求不清晰,还迭代快,成熟厂商不愿接,这时候我们的打样实验室和柔性生产线能帮上忙 , 最开始 「手搓」 几十件、100 件样品,给用户测试反馈后再修改,试错成本比开模生产低很多。

到了 「开模后第一批量产」 阶段,量还是小,我们就用共享工厂帮他们对接供应链:一个硬件产品有 100 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要货比三家,就得对接 300 家供应链,这对初创团队来说工作量太大。我们有专门团队帮他们对接,省精力也加快进程。等后期团队能自己拉产线了,就有足够能力和资金请专业人士来做,那就是另一阶段了。

雷峰网·鲸犀:科创学院有一套自己的供应链生态,这和其他孵化器有哪些不同?

于盈:我们团队分工很细,供应链有专门老师负责,但核心不是 「选伙伴」 的标准,而是我们的 「伴随式成长」 模式 。我们是特别重运营的团队,每天都很忙,因为如果不深入参与创业者的成长,根本搞不清他们的真实需求。

我们每周有入组辅导,每月有集中汇报和反馈,创业者还能随时约我们的 office hour。和很多孵化器不一样,我们不是 「顾问式指导一下」,而是每天和创业者待在一起,甚至要观察一两年才能完全了解一个团队。我们也不是单纯投资逻辑。如果只是投资,创始人可能会 「装」,但长期相处下来,对这个人的能力、性格都能摸透,这才是早期孵化 「看人」 的关键,供应链伙伴的加入,也是基于这种对团队需求的深度理解来匹配的。

对话「深圳科创学院」创始合伙人于盈:我们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雷峰网·鲸犀:西丽附近除了科创学院还有柴火创客空间、AI 模力营,都是孵化早期企业,这几个组织有哪些不同?

于盈:可能我们是唯一一个搭建了 「全闭环赋能体系」 的地方,也是唯一专注智能硬件的空间。我们非常重运营,空间和钱是这里最不值钱的东西,值钱的是一整套实战方法论,而且能自己形成闭环 —— 从找问题、组队,到技术解决方案、量产、出海,所有环节都能提供落地支持,不是只做某一个环节的辅导。

雷峰网·鲸犀:我观察到从科创学院出来的项目都是从非常小的需求出发,你们如何指导这些小需求和个人痛点走向大众市场?

于盈:首先,做 「大需求」 的话,创业公司很容易和大厂撞车。比如做眼镜,华为、小米、Apple、三星都在做,他们有钱有团队,创业公司去竞争很容易走进死胡同。

所以我们更希望创业者从 「自己的热爱」 出发:比如是某个领域的重度玩家,从小玩到大,特别了解其中的痛点,还愿意投入,能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迭代产品。就像大疆的汪滔,从小到大喜欢航模、飞机,一开始技术不强,找了很多技术好的人帮忙,就算别人解决不了,他也不放弃,最后才做出来。

当然,这种模式早期技术门槛可能不高,所以需要 「组合型创新」,且 「快速闭环」 很重要 。 年轻团队需要士气,只要快速做出小闭环,产品在市场上拿到天使用户的正反馈,就能快速推出第二款、第三款,从单品创新走向多品创新,再到组织创新,技术门槛也会慢慢提升。大疆一开始也没有高技术门槛,当时做无人机的有 600 多家,但现在它的芯片都是自研的,这就是积累的过程。

我们一定不做 「科研成果转化」 和 「解决卡脖子问题」,因为周期太长、技术门槛太高,年轻人团队熬不住;就算做出来,也没有渠道资源能卖动。我们会教创业者用 「用户访谈」 找真实需求:针对某个人群、某个具体场景,找高频发生的痛点,明确 「前 10 个买单者」 是谁、谁最痛这个问题,这有一套完整方法论。

而且小需求不是不能长大:无人机最开始是特别小的市场,一开始只有好莱坞在用,后来慢慢变成大市场;电动车早期也是小众市场,后来才实现跨越。小需求前期被大厂打压的可能性小,更容易先活下来,再慢慢做大。

雷峰网·鲸犀:科创学院很多项目是面向国际的,团队是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来验证海外用户的真实需求的?

于盈:中国创业者很会自己找办法。我们之前统计过,很多创业者不懂英文,有的会说不会听,但照样能做海外市场。比如卧安机器人的创始人,没去过日本,产品最初却 100% 卖往日本,现在是 50% 日本、50% 欧美,还成了日本第一的智能家居品牌。

我们也会教他们如何做海外用户破冰和调研,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 「意志力」,有极大的决心要做成,有野心,只要有这份意志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之前带他们去参加 CES,有的团队是 「草根出身」,今天能拉到志愿者帮忙,明天又能说服新人加入团队,就算没出过国、英文不好,也能打动别人。我觉得只要足够想做这件事,就一定能找到路径。

现在我们 75% 的项目面向国际,虽然总体有海外经验的创业者人数不算多,但有海外经验的核心创始人近70%,能更好地开展出海项目。

雷峰网·鲸犀:2025 年 CES,科创学院有 40 多个企业参展,2026 年 CES 有没有可以提前预告的信息?

于盈:我们每年基本会带 30 多家企业参展,有些体量大的企业也会包含在内。原来大家觉得 「产品成熟了才能去 CES」,但现在我们鼓励早期团队也去。因为 CES 是最能直接拿用户反馈的地方,能快速知道用户喜不喜欢这个项目,不用等产品完全成熟。

去年项目还不多,现在我们有接近 90 个项目了,2026 年去 CES 的会有更多新项目。除了深圳科创学院,我们还有松山湖基地、宁波基地、重庆基地、常州基地、香港基地,明年参展的项目里,学院的项目会占一半以上,大概十几个。

我们每个月都会有新项目启动,而且做得很垂直 —— 特别专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我很信奉 「AI 解决垂直领域问题」,不做大而全、没明确用途的产品,比如 Meta 眼镜,为了拍摄要改变容貌,还得频繁充电,实用性就不够。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鲸犀:科创学院的协议是 50-100 万天使轮投资,占原始股份的 10% 左右,很多创业者因为这个点而选择不加入,您怎么看?

于盈:首先,我们项目多,不想在前期谈判上浪费时间,所以用固定模板,不做逐个议价,这不是我们的核心目的。

其次,我们是 「赋能体系」,不是财务投资者。昨天有两位创业者和我聊:一位是教授再创业,一位是北大博士、有大厂和创业经验,他们也觉得 50 万占 5%-10% 是低估值。但他们问 「你们帮对接基金收 FA 费吗?」「出海服务、品牌材料设计收中介费吗?」「帮找人收猎头费吗?」,我都说不收,他们就说 「这其实很便宜」,因为这些服务在外面单独找都要花很多钱。

我们解决的不是 「一个点」 的问题:如果只是需要对接某个资源,不用加入我们,我直接帮你对接就好;但如果需要一整套体系支持,甚至能接受 「进来后项目被不断推翻优化」,那才适合来。而且进来后,团队成长很快,进来后最快4-5 个月就能拿到天使轮和产品准备推向市场,再过几个月又能融下一轮,我们 100% 的天使轮项目都能对接到后续基金。如果创业者只盯着眼前的 「估值高低」,不想长远发展,那其实不用来,我们要的是能一起走长期主义路线的伙伴。

有过创业经验的人进来后会特别感恩,知道这些服务的价值;反而学生可能觉得 「这些都是理所当然该包的」。我们不是 「甲乙双方」,而是 「一起走这条路的同伴」。

雷峰网·鲸犀:现在科创学院有很多 00 后的创业者,他们身上有哪些特质?

于盈:我们一般通过 「科创训练营」 选人,不用面试 —— 因为需要长期行为观察,两周时间基本能看清一个人。比如如果团队三次离开他,说明他合作有问题;再比如我们会给很多批判性反馈,看他能不能接受、是不是开放心态;接受反馈后,五天后看他是原地踏步,还是找到新方向、甚至做调研证明反馈不对。我们还会设高压环境,有的成员会崩溃,通过这些就能判断他是否适合。

00 后创业者经验虽然浅,但学习能力强、敢闯敢试,而且 「热爱」 是他们的核心支撑 —— 只有真正喜欢一件事,才愿意熬下去,这也是我们最看重的特质。

对话「深圳科创学院」创始合伙人于盈:我们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雷峰网·鲸犀:您个人比较关注女性议题,科创学院对女性创业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于盈:我们对女性创业者的培育,经历了很大的认知转变。学院刚成立时,第一批 55 个学员里,开始给 offer 的只有 2 个女孩子;但到现在,学院里起码 25% 的创始人是女性。

其实女性是消费决策的核心 —— 自己买东西、给老公孩子父母买东西、为家庭服务买单,如果不懂女性需求,根本做不出好产品。比如眼镜设计,很多都是从男性角度出发,做又黑又丑的款式,但女性可能更想要像耳环、珠宝一样好看的设计。

而且女性做领导的团队,氛围通常更好,更有同理心,能关注人的需求,也擅长把功劳给别人。现在很多创业者团队都主动想要女性合伙人。

我们有个叫幸氧科技的团队,创始人是女孩子,当时不懂生产,就去工厂里呆了半年,拧螺丝都拧了两个月,把整个生产流程琢磨透,没人能骗得了她。后来她的团队在学院打样实验室手搓了几百套做测试,现在已经在工厂完成开模产品准备推向市场,开始做用户测试,特别坚定要把这件事做成 —— 女性创业者的 「韧性」,真的很让人佩服。

雷峰网·鲸犀:年轻创业者最容易犯哪些错误?

于盈:每个维度都有,比如出海方面,一是不愿走出国门,觉得 「英文不好、拿不到签证,在线上调研就够了」—— 但创业者需要一手信息,没有一手信息,没法定义和迭代产品,所以一定要出国跑市场。

二是很多工科生不擅长与人交流,觉得这是障碍 —— 但信任和曝光都需要积累,没法一蹴而就,我们甚至有专门课程教他们 「如何建立信任、与人建立联系」。

三是 「拿着锤子找钉子」—— 从技术出发做产品,却没解决任何用户问题。我们更倡导 「从自己的需求、热爱出发」,先找到 「前十个买单者」,再做产品。

雷峰网·鲸犀:AI 硬件正处在投资热潮中,各路投资机构会找到学院里的团队交流投融资,您对团队有何建议?

于盈:首先,要找 「气场相符」 的投资人。有些投资人会拖你半年不做决策,早期团队耗不起 —— 要不停对接、准备材料配合,而且有的还不 「founder friendly」,会提约束性条款、无限责任连带、要求回购等,这种钱宁愿不要。就算估值低一点,也要选 「好钱」,选能真正支持你成长的投资人。

其次,不希望早期团队花太多精力聊投资。早期团队人少,基本没有专门负责投融资的人,把时间耗在这上面,会耽误产品打磨。我们更希望他们专注于产品本身,把核心能力建好。

雷峰网·鲸犀:站在现在这个节点,您认为未来三年硬科技的创业生死线是什么?

于盈:有两点很关键。第一,不要做虚的东西 —— 现在大家都喊 「用 AI 把硬件重新做一遍」,但一定要瞄准 「客户真实需求场景」,在垂直赛道里做深做透,不管市场环境怎么变,都能活下来。

第二,要有健康的现金流 —— 不能因为现在环境好就乱花钱,很多团队拿到钱就招一堆不合适的人,做没用的产品,最后大概率会摔跤。我们现在的团队都保持很简朴的运营风格,这样才能活得更久。市场环境随时会变,但只要手上有现金,就有应对风险的底气。

本文作者长期关注AI硬件创业者,欢迎添加微信 Yolanda_Zuu 交流。

相关文章:

对话原子重塑:3D打印用户不是只喜欢4色模型,是硬件限制了内容生态

对话小鹏王谭:我用7个小时说服小鹏接受新P7的设计

对话零一汽车CEO黄泽铧:明年重卡月销过千台,五年内推动L5级无人驾驶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