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零时钟声敲响,宁德时代位于江西宜春的枧下窝矿区全面停止采矿作业。据媒体报道,该矿区在采矿证到期未获续期后进入无限期停产状态。此消息一经传出后,碳酸锂期货价格11日开盘应声涨停,期货市场的情绪又被点燃,宁德时代A股当日剧烈震荡,顽强收涨0.07%,港股则明显更为坚挺,低开高走后收盘涨幅近2.5%。
对于此消息,宁德时代11日上午也在互动平台正式回应:公司在宜春项目采矿许可证8月9日到期后,确已暂停了开采作业,并称“公司正按相关规定尽快办理采矿证延续申请,待获得批复后将尽早恢复生产,该事项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不大”。
宁德时代纠结的股价反应,则折射出市场的疑虑——在“反内卷”政策主导新能源上游资源配置的背景下,这一纸停产通知究竟是无奈之举,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产业棋局?
不可否认的是,合规困境与成本压力为此次停产事件提供了逻辑支撑。合规方面,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采矿证到期前未能完成续期,直接原因是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要求辖区内8家锂矿企业必须在9月30日前提交储量核实报告并解决矿种审批合规问题。更深的背景则是2024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当地锂云母开采污染的点名批评,使得地方政府在矿权审批上更审慎。
但对于宁德时代,市场更关注的是成本倒逼的生存逻辑。在枧下窝矿区停产前,碳酸锂价格已跌至5.8万元/吨的冰点,而枧下窝矿区采用锂云母提锂工艺,其现金成本虽经技术优化后下降,但仍陷入每生产一吨便亏损数万元的困境。此时停产,恰似为“流血”的生产线按下暂停键。
敏锐的投资者早已窥见其中玄机,甚至有投资者直言:“如果你每天亏损,会愿意继续开采吗?”这一灵魂拷问,揭示了停产事件也有可能是宁德时代主动调控市场的战略选择。而宁德时代在7月底曾在2025年半年报业绩会上表示“续期材料要件齐全”,对获批持乐观态度,最终却宣布在矿证到期临界点停产,时间点的精准把控耐人寻味。
而这一看似突如其来的事件走向,或许隐藏着宁德时代的战略意图。首先,这会带来价格调节杠杆,据券商测算,枧下窝矿区停产可能直接导致8月碳酸锂市场出现6000吨以上供给缺口,期货价格因此单日涨停,碳酸锂主力合约8月11日已涨至81000元/吨。部分机构预测锂价未来将反弹至9-10万元/吨区间,这意味着宁德时代现有的2万吨碳酸锂库存可带来约6亿元收益。
其次,宁德时代此举或许也是配合当下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工信部7月推出的“反内卷”政策明确要求治理低价倾销,而枧下窝停产恰与政策导向形成共振。33家锂矿企业此前签署的《自律公约》已释放行业减产信号,此次龙头企业的停产,更将加速高成本产能出清。据中信期货估计,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及配套冶炼厂的碳酸锂供应量约为1万吨/月,约占国内总产量的12.5%。
此外,此举还有助于宁德时代未来技术卡位。目前,固态电池是新能源电池领域最受关注的方向,而在2025年半年报业绩会上,宁德时代重点提到了固态电池的进展,目前其固态电池研发已取得能量密度500Wh/kg的突破,预计固态电池2027年将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市场人士认为,考虑到全固态电池的锂用量比当前技术高出30%-50%,若现阶段锂价持续低迷导致大规模产能消失,未来技术迭代时将面临资源短缺的风险,因此宁德时代通过停产维持锂价在合理区间,实则为下一代技术储备资源安全。
毫无疑问,作为垂直整合的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始终需要在自身利益与行业生态间寻求精妙平衡。对上游,停产挺价可保护云母提锂集群的生存空间;对下游,凭借“碳酸锂价格联动机制”,电池成本上涨可较为顺畅地传导至车企——据券商测算,铁锂电池单GWh碳酸锂用量550吨,按60kwh带电量、碳酸锂涨价2万计算,对应单车成本上涨600-700元左右,车企预计可承担。
这种平衡同样体现在宁德时代的财务策略上。该矿区此前已计提巨额减值(包括固定资产减值36亿及采/探矿权减值36亿元),资产风险基本出清。而一旦锂价反弹至9-10万元/吨,矿区剩余资产反而可能实现盈利,对宁德时代而言可谓进退有据。
行业层面,宁德时代此次停产事件就如一枚投进湖面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至全产业链。东吴证券研报指出,枧下窝矿区停产不仅加剧短期缺口,更可能引发其他云母矿的合规整顿,若矿证审查波及更多项目,全球锂供给将再减少7万吨;同时,矿证合规化预计将资源税提升至少2000元/吨,叠加云母提锂现金成本,2026年碳酸锂价格底已抬升至7.3万元/吨,成本支撑更为坚实。
显然,无论停产事件是否属于“阳谋”,宁德时代都已为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空间。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其还在悄然落子,布更大的棋局:凝聚态电池正进行航空级测试,以及换电网络与中国石化共建全国体系。尽管枧下窝矿区停产短期或引发市场情绪波动,但长期来看,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进退抉择,更可能是整个锂电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计划-市场”混合调控的关键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