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时,萨姆·奥尔特曼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斯坦福大学,创办定位服务公司Loopt。
后来,这家提供早期定位服务的初创公司取得了不大不小的成功:事实证明位置服务很快成为从银行到游戏,几乎所有移动应用程序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Loopt这家公司并没有很好地站稳脚跟。最终,该公司于2012年以4,340万美元的价格被出售给绿点银行(Green Dot),奥尔特曼也因此在硅谷有了一定的名气,他所冒的风险最终得到了回报。
此后的事情大家众所周知。2014年,奥尔特曼出任Y Combinator总裁,成为众多初创公司的投资人。2015年是关键节点,他与埃隆·马斯克共同创立非营利性的OpenAI,致力于开发造福全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
奥尔特曼表示,尽管他并不认为创办初创公司的决定一开始就有那么大风险,但由于整个社会常常是厌恶风险的,这使得他的决定看上去比实际所冒的风险更大。他说:“总的来说,人们对风险的判断有严重错误。”
过于谨慎可能会让人留有遗憾。
奥尔特曼说,如果你没有冒过任何风险,“10年、20年、30年后,当你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你可能会说:‘我真希望尝试过我真正想尝试的事情。’只要你觉得你以后有可能这么说,那你就应该大胆去做。”
当然,也不能把奥尔特曼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辍学创业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如果当下你拥有了“难以抑制”的创新冲动,从固有环境中走出来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太平洋的另一边也在发生类似的故事。
在数字世界与智能世界的融合处,中国的创业者和实践者们正在改写商业历史。他们想证明:真正的智能革命,不仅发生在屏幕里,更应该活跃在制造车间、医院病房,以及每一次人机协作中。
我们试图找到这些正在中国创新的年轻人们。
《财富》(中文版)自2011年以来,开始推出“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目的正是找到这些新的、中国最具活力的领导力。
实际上,一群“Z世代”创业者正在崭露头角。他们多是30岁左右,带着算法专利和工程方案从车库、孵化器起步,有统计称,这些人的平均创业周期比上一代缩短40%。
这些年轻人擅长“技术翻译”——他们把实验室成果拆解为产业场景的解决方案。他们活跃在投资人与产业园区之间,既懂技术架构,也熟稔工厂流水线的节拍。不仅如此,他们还活跃在文化、消费、投资等等各个领域,正在以自己对世界的全新理解重构智能时代的商业版图。
有几个数字可以透露:
今年的榜单上榜者平均年龄约为36岁。

约有11家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上榜,超过今年上榜人数的四分之一。

有7家上市公司的年轻领导者上榜。

独角兽以外,6位上榜者创办的公司估值已经超过30亿元。

8月12日,《财富》(中文版)将发布“2025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接下来,就让我们静静等待,看到这些年轻的创新者和实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