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全球供应链中游的中国制造业正在面对来自上下游的双重压力——来自下游欧美市场对ESG表现的严格评估与监督,以及上游矿产资源国关于“新殖民主义”的关切。这要求中国企业深度参与资源国的社区建设,在经济收益与用行动打破“资源诅咒”间找寻平衡点。
10月10日,在2025年《财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孙立会、绿然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勇,以及紫金矿业集团执行董事兼副总裁谢雄辉,一同就负责任矿产的“中国叙事”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对于矿业的政策与监管较为严格,从这片市场向外走的中国公司,面对的更多是偏远或欠发达的地区市场,更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
谢雄辉表示,近年来,资源民族主义呈抬头趋势。这一现象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巅峰后回落,在90年代跌至低谷,但如今随着矿业市场的回暖,更多利益相关方想要分一杯羹。不稳定的地缘政治也衍生了一系列关于政策与供应链的问题。另外,一些动荡地区的绑架与偷盗问题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复杂的环境导致公司需要面对更长的时间周期和成本压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他认为,核心策略是从内在出发,自身做好合规,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理解文化差异,在话语体系上与国际市场接轨,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传统语境下,ESG的落地往往离不开企业责任边界的讨论——试图划分清楚政府、社区、企业各自的责任。但在海外实践中,欠发达地区政府常有职能缺失的问题。这时,为了风险管控,企业就不得不承担部分政府的责任。
孙立会说:“当所在的国家政府治理和监管较为薄弱时,包括社区工作、道路交通在内的一些问题,如果企业不做可能就会带来风险。哪怕这些问题从责任划分上来说根本不是企业的责任。”
他特别指出,由于资源国基础设施薄弱,传统企业向外走时并非不愿意在当地投资建设,只是花钱不一定见效——在海外市场进行投资建设时,需要切中当地周边社区的真实需求。
孙立会举例道,“曾有一家企业的项目,修了笔直的路通到每一个村庄门口。我们调研时,社区居民说,修到家门口有什么用?请问我吃什么?”他认为,做项目时,不能站在自己固有的角度上臆想对方的需求,要为当地赋能,真正关注到当地的生计问题。
在讨论“中国矿业企业出海时最容易忽视的ESG风险点”时,王勇直言道,很多投资者没有意识到,ESG本身对矿业而言就是最大的风险——现存可开发的矿大多位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容易误以为当地没有基于环保的法律法规,实际上,它们以前很多都是发达国家的殖民地,相关法典甚至可以追溯至100多年前,并不缺乏完整的法规体系,只是当地只是监管和执行力跟不上,“没人管”不等于“没有”。
他指出,很多企业走出去后,离开了强监管、强执行力的国内环境,就有点像电影《小鬼当家》一样——父母不在身边,觉得自己自由了,以为没人管便“无法无天”。“我们曾经到非洲的一个国家,那里的一位省长跟我们讲,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精明,见到一个缝就会钻进去。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一个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