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海浪潮正推动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布局。而来自欧美的供应链尽责监督和地缘政治危机为他们的经营带来持续的挑战。其中,光伏新能源和物流运输行业更是身处“交火中心”。行业内的公司如何应对更严苛的监管,以及更高昂的合规成本?
10月10日,在2025年《财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来自这两大赛道的四位嘉宾——晶澳科技可持续发展官李京、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娄东阳、顺丰科技高级副总裁唐恺,以及通威股份可持续发展官朱子涵,就相关议题展开了讨论。
当前,光伏企业仍然面对着产能过剩与内卷的严峻挑战,对企业而言,ESG是一门管理学——将供应链上中下游割裂的标准统一,让链路上的每个环节都配合这个长久目标。
李京表示,在ESG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意识”,意识是一系列工作的前提,供应链的尽责、追溯、透明度等问题,都是意识的映射。在实践时,企业要取各国ESG标准的交集,与最高标准看齐。“优秀的实践都是相似的,专业的事是不怕抄作业的,最难的是如何让别人配合你,如何对齐上下游意识之间的关系。”
同样来自光伏行业的朱子涵也认同供应链生态的重要性。在政策推动下,合规成本的投入与经济价值的创造已经紧密相连。企业自身做得好已经不够,同时也要带动供应链,并将ESG元素纳入产品层面。
他说,“我们要拉齐光伏行业中的各类企业,共同推进标准的统一,向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行业中的生态伙伴传达统一的标准,而非五花八门的要求,避免让他们无所适从。这不是满足我们单家企业的要求,而是满足时代的要求。”
在基于ESG的高标准审视外,地缘政治冲突也对光伏行业有所影响。美国试图围堵位于东南亚的产能,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出海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京表示,企业自身要更加灵活,实现供应链的短链化,做“local for local”(本地为本地)的逻辑。
她指出:“出海企业最怕的就是水土不服,要做到本地人信你、政府帮你、客户认你,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在海外扎根。这是企业出海布局的共性逻辑。”
朱子涵表示,在海外布局和产能出海的同时,还是要依托中国制造业的基石。他说,把工厂搬到海外并非难事,但是要将它“连根拔起”,把土壤也带走,这目前不太现实,“土壤”的培育其实是很难的。他比喻道,“究竟是岭南的荔枝要通过快马送到长安,还是直接种在长安,这需要探索,拭目以待。”
作为制造业供应链的关键一环,物流运输业也面临着考验,短链化趋势势必会对物流公司的全球化产生影响。唐恺指出,全球产业有两次大迁移——从欧美到东亚,从东亚再到中国。“每次迁移都伴随全球供应链大型公司的诞生,比如FedEx、DHL,和韩国和日本的企业,所以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唐恺分析道,“从区域角度上看,是供应链短链化,而从本体企业来看,其实是供应链的长链化。中国企业出海其实将供应链拉长了,它们的供应链变得更复杂了。”虽然很多组装和生产工作被转移到海外,但供应链的支撑点依然在中国,并向外做全链路支撑。这会带来更多供应链的新诉求,叠加智能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能力,会带来更好的产业机会。
随着特朗普2.0时代的到来,站在能源市场需求和地缘格局变化交界处的能源运输公司,正在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关于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措施,向中国船舶加收天价港口服务费。
对此,娄东阳表示,这一调整对运输结构会有一定影响。但对于一支综合性船队而言,从全球邮轮运输供需结构看,未来几年依然较为平衡,运价逻辑变化性小,他对未来的运价保持乐观。
他补充道,特朗普认为,化石能源就是美国力量的象征,美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因此,他再度上任肯定会对新能源采取压制政策。但全球趋势不会变,航运业也在做新能源转型。娄东阳透露,“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船订单中约有55%是新能源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