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庞大的基础设施遇见脆弱的异域生态,故事往往走向对立,但在巴西大萨尔图水电站的库区里,生命却在以另一种形式蓬勃生长。每年,超过360万尾人工繁育的鱼苗从这里被小心地送入广阔水域,它们不仅是一家中国公司对绿色承诺的注脚,更是在资本与生态的碰撞中“为大自然定价”的生动实践。

而这并非这家公司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孤例。中国三峡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何山在10月10日于福州举办的《财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到,他们不仅在巴西大萨尔图水电站建设了鱼类繁育中心,而且与圣保罗大学合作、通过基因技术和工程,精准控制入侵物种金贻贝的破坏。“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其实与整个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高度耦合性和一致性,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可以贯穿于绿色项目从规划、投资建设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中。”他表示。
尽管环保在过去往往被企业视作风险与负担,但何山指出,企业也正在经历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负债”视为“资产”的转变,因为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与修复,可以向资本市场释放“公司是着眼于未来,在长期的气候变化应对中具有更强韧性的高质量资产”的信号。
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投资模型,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则从理论层面剖析了传统金融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三维模型”的概念。她认为,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只关注风险与回报,而现代投资应纳入“ESG影响力”作为第三维度。
“企业应当在实践中发掘平衡生产经营活动和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商业模式,在生产可持续的同时保护自然。”邱慈观说。她以长江禁渔为例,说明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保护(protection)与生产(production)难以兼顾,需要政府或公益资金介入。她呼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掘更多“双P”(即同时实现生产与保护)的商业模式,这才是可持续金融的核心所在。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赵可从投资银行角度出发,指出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工具已成为实现可持续金融的重要手段,而企业可通过绿色债券等工具将国际ESG理念融入自身发展,这不仅能有效应对监管趋严的挑战,其绿色属性也受到国际资本青睐。她还提到,中金公司与外资合作的绿色基金,正通过小资金撬动大杠杆,来推动绿色技术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
作为来自巴西的林业巨头代表,书赞桉诺亚洲可持续发展负责人苏宇婕称,公司46%的金融投资组合与ESG目标挂钩,并于去年在中国发行了首笔绿色熊猫债,用于可持续林地管理。“企业需要在实践中思考,如何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目标,与可持续金融工具进行连接,使资金用途与可持续目标保持一致。”她表示,书赞桉诺通过将生物多样性目标与金融工具结合,不仅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承诺,也获得了实际的金融支持。
毫无疑问,生态保护不再是单纯的成本叠加,而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目前来看,尽管资本支持生物多样性在商业模式上仍面临挑战,但通过企业创新实践与金融工具协同,实现“保护者赚钱、破坏者付费”的机制已初现曙光。未来,推动“production”与“protection”的融合,将是资本重塑生态保护的关键方向。(*)